第136章 返璞归真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站在帝国海军的立场上,第三轮军事改革的重头戏,用一个成语就能形容。
返璞归真。
前面已经提到,在大战结束之后,因为打垮了所有对手,所以帝国海军一度迷失在了独霸全球的光芒之中。等到在波伊战争当中尝到苦头,帝国海军担负起“断后”重任,不得不逆势而行。
在这几十年里,帝国海军其实一直在原地转圈。
最典型的,就是以航母为核心的战术体系。
用周涌涛的话来说,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化,是对海军价值的错误理解。
关键问题只有一个:航母是什么?
毫无疑问,航母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一套完整的海上作战体系中的核心存在。
这也是航母跟战列舰的主要区别。
虽然在航母诞生前,也就是战列舰称霸海洋的时代,海军同样是依靠体系作战,战列舰只是骨干打击力量,但是在舰队决战当中,战列舰是绝对的核心,其他舰艇并不具有决定性价值。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是一对一的战斗,战列舰绝对是无敌的存在。
显然,航母没这么大的优势。
在航母的时代,航母只是搭载与运作舰载航空兵的平台。哪怕把舰载航空兵当成航母的组成部分,航母也只是舰队里的力量担当,即负责火力输出,在防御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并不突出。
可见,在航母诞生之后,海军才真正进入到系统作战的时代。
由航母充当核心的舰队,必须得具有称霸海洋,针对所有潜在对手均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实力。
往简单说,航母舰队必须具备完善的作战能力,不但能够制海与制空,还要有反潜、对陆打击与远程兵力投送能力。
正是依据这套理论,帝国海军才打造了几乎是无所不能的航母战斗群。
也正是依靠航母战斗群,帝国海军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击败了所有对手,成为唯一的全球海军。
这个时代的航母战斗群,那可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多面手。
用当时的话说:世界上没有一支航母战斗群消灭不了的敌人,如果有,那就多派几支航母战斗群过去。
只是,前面提到了一个问题。
在跨时代的发展中,为了保持相对强大的作战能力,航母战斗群的规模是越来越大,作战效率也越来越低。
任何一个系统,效率总是跟基本单元的数量成反比。
可问题是,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只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在第二轮变革当中,其实就是把航母战斗群拆散成多支作战编队,而航母打击群只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除了航母打击群,还有以反潜航母为核心的反潜编队,以及由两栖攻击舰为首的登陆舰队。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海军的作战体系不但没有变得更加精简,还削弱了航母在海军战术体系中的价值。
也就是这一轮变革引发了“航母无用论”。
在“航母无用论”甚嚣尘上的那几年,帝国海军还专门组织人员,就是否需要继续建造大型航母进行探讨。帝国论议两院的军备委员会还专门拨款,委托设计方搞出几种中型与小型航母的设计方案。要不是帝国海军坚决反对,白止战与李铭博等名将还健在,恐怕在第一批“陈炳勋”级建成后,论议两院的那些大老爷就会强迫海军建造4万吨,甚至2万吨的中小型航母。
此后,导致军情局局长引咎辞职,数名海军将领提前退役的“吨位事件”,也跟“航母无用论”有关。
显然,必须得重塑航母在海军体系当中的价值。
在周涌涛入主首辅官邸之前,帝国海军的众多将领,一直在为此努力。
其实,带头人也就是周涌涛。
做为在白止战之后,帝国海军最为杰出的统帅,周涌涛对航母的认识,其实还在白止战之上。
不要忘了,白止战是从战列舰时代走来的统帅,而周涌涛在一线部队服役的几十年都是在航母上度过。
出任首辅之前,周涌涛把重点放在舰载航空兵这边。
在他的推动下,“战-9”项目顺利推进,而且有了“战-12”项目,由新式舰载运输机充当平台的“巡-4”舰载反潜巡逻机与“指-11”舰载预警机,以及在相互妥协之后由海军牵头的“攻-x”项目。
只是,在这些项目瓜熟蒂落之前,周涌涛就住进了首辅官邸。
在海军航空兵的主要舰载机项目当中,以“运-7”双发舰载运输机为平台,被寄予厚望的“指-11”迄今都没完成,甚至连样机都没制造出来。在5年之前的新历145年,该项目被无限期搁置,替代方案是把为其研制的雷达系统装到“指-6”上面,发展一种价格更低廉的舰载预警机。
受此影响,就连“运-7”项目都被束之高阁。
所幸的是,抢先起跑的,也是在前期最受重视的“巡-4”推进得非常迅速,在“运-7”项目下马之前就完成了验收试飞,还拿到了帝国海军的订单,顺利加入了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序列。
在周涌涛策划的海军第三轮变革当中,“巡-4”是最重要的舰载机。
原因也很简单,这种反潜巡逻机是去掉航母“攻击”头衔的关键所在。
在航母打击群里面,攻击航母不承担反潜任务,准确的说是舰队反潜任务,因此在攻击航母搭载的舰载航空兵联队里面,通常没有反潜巡逻机,最多配备几架反潜直升机,舰队反潜任务由反潜航母承担。
这么安排,主要就是反潜巡逻机不够先进。
在“巡-4”之前的“巡-2”,以“运-6”双发活塞螺旋桨舰载运输机为平台,性能根本算不上先进。
虽然后来进行改进,特别是换上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巡-2”的性能有了提升,但是依然无法应付增强的威胁,反潜作战效率无法达到海军的要求,也就没办法缩小反潜巡逻机大队的规模。
为此,就只能由反潜航母搭载反潜巡逻机。
“巡-4”出现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凭借喷气式发动机赋予的更快的飞行速度,以及更大的起飞重量,“巡-4”在执行典型的舰队外围反潜任务时,作战效率是“巡-2d”的10倍。理论上,以前需要1个中队的30架“巡-2d”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1个中队,最多8架“巡-4a”就能完成。因为让大型航母搭载8架反潜巡逻机,占用面积不会比搭载8架反潜直升机多多少,对舰载航空兵联队的打击能力没太大影响,所以在“巡-4a”正式服役后,帝国海军不再需要专门的反潜航母。
显然,这就是“攻击航母”被“超级航母”取代的基础条件。
这样一来,把航母打击群改回航母战斗群,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过,这并非关键所在。
航母战斗群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全面的作战能力,这里面同样包括航母打击群强调的攻击能力。
在根本上,航母的头号价值,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攻击能力。
航母的攻击力,来自舰载航空兵,尤其是性能先进的舰载攻击机。
不管哪个时代,也不管把舰载战斗机吹得多么先进,在帝国航母的飞行甲板上,主角永远都是攻击机。“战-6”的时代,帝国海军还放弃了专职防空战斗机,舰载作战飞机都能够执行攻击任务。
正是如此,周涌涛才会积极推动“攻-x”项目。
为了让海军主导下一代攻击机的研制工作,周涌涛不惜交出了“未来先进战斗机”,也就是“战-x”项目的参与权,答应由空军牵头,并且首先满足空军的战术需求,在空军型的基础上研制海军型。
其实,这很好理解。
对海军舰载航空兵来说,舰载战斗机其实是截击机,头号任务是以冲刺速度飞到几百千米外,然后用远程导弹击落那些携带重型反舰导弹的轰炸机,并不是跟敌人的战斗机争夺制空权。
如果跟敌人的舰队交战,更加应该以进攻为主。
至于对付敌人的攻击机,那就更加不在话下了。
舰载战斗机围绕航母战斗群作战,后方有舰载预警机的支持,海面上还有防空战舰,对付携带轻型反舰导弹的攻击机绝对是信手拈来。依托完善的舰队防空体系,甚至不用舰载战斗机去拦截攻击机。
这种截击属性,在“战-9”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是充当截击机使用,“战-9”再战20年都不是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在空军的“战-x”之上研制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出了问题,海军也能够通过改进“战-9”,比如换上性能更好的aesa火控雷达来延长其服役时间,也就能从容不迫的研制新式舰载战斗机。
其实,这本身就是周涌涛为海军航空兵制订的计划。
空军搞的“战-x”能用就用,要不能用就另起炉灶。
此外,还放弃了“指-11”项目。
严格说来,放弃“指-11”也是妥协,或者说当初启动“指-11”项目,就是在为将来妥协做准备。
与舰载反潜巡逻机不同,舰载预警机对飞行速度没有太高的要求。
就“运-6c”本身来说,因为换上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所以充当舰载预警机的平台肯定是绰绰有余。
正是如此,在海军的规划中,需要的不是“指-11”,是换上aesa雷达的“指-6d”。
可见,在海军舰载航空兵的下一代舰载机当中,用来取代“攻-5”的“攻-x”,拥有最高优先级。
可惜的是,“攻-x”的研制工作并非是一帆风顺。
往前追溯,早在20多年前,帝国海军就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研制一种能够以两倍音速冲刺飞行,最大起飞重量低于40吨,作战半径超过1500千米,载弹量至少达到10吨的重型攻击机。
如果研制程功,就用来取代“攻-5”。
这些技术性能指标,哪怕放到现在都非常超前。
结果就是,在完成论证之后,帝国海军不得不承认现实,转而寻求跟有类似需求的空军进行合作。这就是,空军也在研制2倍音速重型攻击机,用来取代众多在大战之后采购的战术轰炸机。
当时,帝国海军相中的就是空军最新式的“攻-8”。
按海军的设想,在“攻-8”的基础上,适当的降低性能指标,能够研制出适合海军的重型攻击机。
不得不说,帝国海军乐观得有点过头。
“攻-8”在定型的时候,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0吨,而海军舰载型需要提高机体的结构强度,还要做防腐处理,空重要增加2吨左右,因此就算是降低其他性能指标,最大起飞重量也无法控制在40吨以内。
以当时的技术,从“攻-8”发展而来的低配版舰载攻击机至少都有45吨。
显然,这个重量完全没办法接受。帝国海军最新式的蒸汽弹射器,设计最大弹射重量也就只有40吨。
加上其他原因,比如需要分摊“攻-8”的研制经费,海军最终打了退堂鼓。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不得不对“攻-5”进行多次现代化改进,延长其服役时间。
其实,即便是周涌涛主持海军的装备建设工作,“攻-x”项目的推进工作也很缓慢,并不是一帆风顺。
这里既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非技术原因。
关键,其实是“攻-5”的服役时间太长了。
虽然帝国海军航空兵有过很多异想天开的念头,但是在放弃了“攻-8”改进型之后,再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提高舰载航空兵打击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挖掘“攻-5”的潜力。
必须得说,“攻-5”确实是一种很优秀的舰载攻击机,超过30年的服役寿命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个时代的舰载机,甚至是战术飞机,绝大部分的服役时间不到20年!
只是,“攻-5”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最突出的就是飞行速度太慢!
正是如此,在“攻-x”项目初期,准确说是前几年,帝国海军坚持要求具备超音速巡航飞行能力。
在立项的时候,还把“典型作战挂载下在12000米高空达到1.4马赫巡航飞行速度”放在了首位。
这个指标,等于锁死了“攻-x”的其他性能。
结果就是,“攻-x”项目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直到新历144年,也就是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的那年,另外一种被寄予厚望的先进攻击机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之后,帝国海军才猛然觉醒。
站在帝国海军的立场上,第三轮军事改革的重头戏,用一个成语就能形容。
返璞归真。
前面已经提到,在大战结束之后,因为打垮了所有对手,所以帝国海军一度迷失在了独霸全球的光芒之中。等到在波伊战争当中尝到苦头,帝国海军担负起“断后”重任,不得不逆势而行。
在这几十年里,帝国海军其实一直在原地转圈。
最典型的,就是以航母为核心的战术体系。
用周涌涛的话来说,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化,是对海军价值的错误理解。
关键问题只有一个:航母是什么?
毫无疑问,航母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一套完整的海上作战体系中的核心存在。
这也是航母跟战列舰的主要区别。
虽然在航母诞生前,也就是战列舰称霸海洋的时代,海军同样是依靠体系作战,战列舰只是骨干打击力量,但是在舰队决战当中,战列舰是绝对的核心,其他舰艇并不具有决定性价值。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是一对一的战斗,战列舰绝对是无敌的存在。
显然,航母没这么大的优势。
在航母的时代,航母只是搭载与运作舰载航空兵的平台。哪怕把舰载航空兵当成航母的组成部分,航母也只是舰队里的力量担当,即负责火力输出,在防御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并不突出。
可见,在航母诞生之后,海军才真正进入到系统作战的时代。
由航母充当核心的舰队,必须得具有称霸海洋,针对所有潜在对手均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实力。
往简单说,航母舰队必须具备完善的作战能力,不但能够制海与制空,还要有反潜、对陆打击与远程兵力投送能力。
正是依据这套理论,帝国海军才打造了几乎是无所不能的航母战斗群。
也正是依靠航母战斗群,帝国海军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击败了所有对手,成为唯一的全球海军。
这个时代的航母战斗群,那可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多面手。
用当时的话说:世界上没有一支航母战斗群消灭不了的敌人,如果有,那就多派几支航母战斗群过去。
只是,前面提到了一个问题。
在跨时代的发展中,为了保持相对强大的作战能力,航母战斗群的规模是越来越大,作战效率也越来越低。
任何一个系统,效率总是跟基本单元的数量成反比。
可问题是,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只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在第二轮变革当中,其实就是把航母战斗群拆散成多支作战编队,而航母打击群只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除了航母打击群,还有以反潜航母为核心的反潜编队,以及由两栖攻击舰为首的登陆舰队。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海军的作战体系不但没有变得更加精简,还削弱了航母在海军战术体系中的价值。
也就是这一轮变革引发了“航母无用论”。
在“航母无用论”甚嚣尘上的那几年,帝国海军还专门组织人员,就是否需要继续建造大型航母进行探讨。帝国论议两院的军备委员会还专门拨款,委托设计方搞出几种中型与小型航母的设计方案。要不是帝国海军坚决反对,白止战与李铭博等名将还健在,恐怕在第一批“陈炳勋”级建成后,论议两院的那些大老爷就会强迫海军建造4万吨,甚至2万吨的中小型航母。
此后,导致军情局局长引咎辞职,数名海军将领提前退役的“吨位事件”,也跟“航母无用论”有关。
显然,必须得重塑航母在海军体系当中的价值。
在周涌涛入主首辅官邸之前,帝国海军的众多将领,一直在为此努力。
其实,带头人也就是周涌涛。
做为在白止战之后,帝国海军最为杰出的统帅,周涌涛对航母的认识,其实还在白止战之上。
不要忘了,白止战是从战列舰时代走来的统帅,而周涌涛在一线部队服役的几十年都是在航母上度过。
出任首辅之前,周涌涛把重点放在舰载航空兵这边。
在他的推动下,“战-9”项目顺利推进,而且有了“战-12”项目,由新式舰载运输机充当平台的“巡-4”舰载反潜巡逻机与“指-11”舰载预警机,以及在相互妥协之后由海军牵头的“攻-x”项目。
只是,在这些项目瓜熟蒂落之前,周涌涛就住进了首辅官邸。
在海军航空兵的主要舰载机项目当中,以“运-7”双发舰载运输机为平台,被寄予厚望的“指-11”迄今都没完成,甚至连样机都没制造出来。在5年之前的新历145年,该项目被无限期搁置,替代方案是把为其研制的雷达系统装到“指-6”上面,发展一种价格更低廉的舰载预警机。
受此影响,就连“运-7”项目都被束之高阁。
所幸的是,抢先起跑的,也是在前期最受重视的“巡-4”推进得非常迅速,在“运-7”项目下马之前就完成了验收试飞,还拿到了帝国海军的订单,顺利加入了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序列。
在周涌涛策划的海军第三轮变革当中,“巡-4”是最重要的舰载机。
原因也很简单,这种反潜巡逻机是去掉航母“攻击”头衔的关键所在。
在航母打击群里面,攻击航母不承担反潜任务,准确的说是舰队反潜任务,因此在攻击航母搭载的舰载航空兵联队里面,通常没有反潜巡逻机,最多配备几架反潜直升机,舰队反潜任务由反潜航母承担。
这么安排,主要就是反潜巡逻机不够先进。
在“巡-4”之前的“巡-2”,以“运-6”双发活塞螺旋桨舰载运输机为平台,性能根本算不上先进。
虽然后来进行改进,特别是换上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巡-2”的性能有了提升,但是依然无法应付增强的威胁,反潜作战效率无法达到海军的要求,也就没办法缩小反潜巡逻机大队的规模。
为此,就只能由反潜航母搭载反潜巡逻机。
“巡-4”出现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凭借喷气式发动机赋予的更快的飞行速度,以及更大的起飞重量,“巡-4”在执行典型的舰队外围反潜任务时,作战效率是“巡-2d”的10倍。理论上,以前需要1个中队的30架“巡-2d”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1个中队,最多8架“巡-4a”就能完成。因为让大型航母搭载8架反潜巡逻机,占用面积不会比搭载8架反潜直升机多多少,对舰载航空兵联队的打击能力没太大影响,所以在“巡-4a”正式服役后,帝国海军不再需要专门的反潜航母。
显然,这就是“攻击航母”被“超级航母”取代的基础条件。
这样一来,把航母打击群改回航母战斗群,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过,这并非关键所在。
航母战斗群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全面的作战能力,这里面同样包括航母打击群强调的攻击能力。
在根本上,航母的头号价值,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攻击能力。
航母的攻击力,来自舰载航空兵,尤其是性能先进的舰载攻击机。
不管哪个时代,也不管把舰载战斗机吹得多么先进,在帝国航母的飞行甲板上,主角永远都是攻击机。“战-6”的时代,帝国海军还放弃了专职防空战斗机,舰载作战飞机都能够执行攻击任务。
正是如此,周涌涛才会积极推动“攻-x”项目。
为了让海军主导下一代攻击机的研制工作,周涌涛不惜交出了“未来先进战斗机”,也就是“战-x”项目的参与权,答应由空军牵头,并且首先满足空军的战术需求,在空军型的基础上研制海军型。
其实,这很好理解。
对海军舰载航空兵来说,舰载战斗机其实是截击机,头号任务是以冲刺速度飞到几百千米外,然后用远程导弹击落那些携带重型反舰导弹的轰炸机,并不是跟敌人的战斗机争夺制空权。
如果跟敌人的舰队交战,更加应该以进攻为主。
至于对付敌人的攻击机,那就更加不在话下了。
舰载战斗机围绕航母战斗群作战,后方有舰载预警机的支持,海面上还有防空战舰,对付携带轻型反舰导弹的攻击机绝对是信手拈来。依托完善的舰队防空体系,甚至不用舰载战斗机去拦截攻击机。
这种截击属性,在“战-9”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是充当截击机使用,“战-9”再战20年都不是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在空军的“战-x”之上研制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出了问题,海军也能够通过改进“战-9”,比如换上性能更好的aesa火控雷达来延长其服役时间,也就能从容不迫的研制新式舰载战斗机。
其实,这本身就是周涌涛为海军航空兵制订的计划。
空军搞的“战-x”能用就用,要不能用就另起炉灶。
此外,还放弃了“指-11”项目。
严格说来,放弃“指-11”也是妥协,或者说当初启动“指-11”项目,就是在为将来妥协做准备。
与舰载反潜巡逻机不同,舰载预警机对飞行速度没有太高的要求。
就“运-6c”本身来说,因为换上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所以充当舰载预警机的平台肯定是绰绰有余。
正是如此,在海军的规划中,需要的不是“指-11”,是换上aesa雷达的“指-6d”。
可见,在海军舰载航空兵的下一代舰载机当中,用来取代“攻-5”的“攻-x”,拥有最高优先级。
可惜的是,“攻-x”的研制工作并非是一帆风顺。
往前追溯,早在20多年前,帝国海军就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研制一种能够以两倍音速冲刺飞行,最大起飞重量低于40吨,作战半径超过1500千米,载弹量至少达到10吨的重型攻击机。
如果研制程功,就用来取代“攻-5”。
这些技术性能指标,哪怕放到现在都非常超前。
结果就是,在完成论证之后,帝国海军不得不承认现实,转而寻求跟有类似需求的空军进行合作。这就是,空军也在研制2倍音速重型攻击机,用来取代众多在大战之后采购的战术轰炸机。
当时,帝国海军相中的就是空军最新式的“攻-8”。
按海军的设想,在“攻-8”的基础上,适当的降低性能指标,能够研制出适合海军的重型攻击机。
不得不说,帝国海军乐观得有点过头。
“攻-8”在定型的时候,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0吨,而海军舰载型需要提高机体的结构强度,还要做防腐处理,空重要增加2吨左右,因此就算是降低其他性能指标,最大起飞重量也无法控制在40吨以内。
以当时的技术,从“攻-8”发展而来的低配版舰载攻击机至少都有45吨。
显然,这个重量完全没办法接受。帝国海军最新式的蒸汽弹射器,设计最大弹射重量也就只有40吨。
加上其他原因,比如需要分摊“攻-8”的研制经费,海军最终打了退堂鼓。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不得不对“攻-5”进行多次现代化改进,延长其服役时间。
其实,即便是周涌涛主持海军的装备建设工作,“攻-x”项目的推进工作也很缓慢,并不是一帆风顺。
这里既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非技术原因。
关键,其实是“攻-5”的服役时间太长了。
虽然帝国海军航空兵有过很多异想天开的念头,但是在放弃了“攻-8”改进型之后,再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提高舰载航空兵打击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挖掘“攻-5”的潜力。
必须得说,“攻-5”确实是一种很优秀的舰载攻击机,超过30年的服役寿命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个时代的舰载机,甚至是战术飞机,绝大部分的服役时间不到20年!
只是,“攻-5”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最突出的就是飞行速度太慢!
正是如此,在“攻-x”项目初期,准确说是前几年,帝国海军坚持要求具备超音速巡航飞行能力。
在立项的时候,还把“典型作战挂载下在12000米高空达到1.4马赫巡航飞行速度”放在了首位。
这个指标,等于锁死了“攻-x”的其他性能。
结果就是,“攻-x”项目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直到新历144年,也就是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的那年,另外一种被寄予厚望的先进攻击机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之后,帝国海军才猛然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