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新式高射炮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白止战在参观“淮河”级的时候,造船厂的技术员重点介绍了无线电近炸炮弹。
为了测试这种新式弹药,帝国海军早就把1艘配备有130毫米与80毫米高射炮的远洋巡洋舰改成试验舰,主要就是对配备的高射炮进行必要改装,使其能够直接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
至于测试目标,也就是一些遥控飞机。
结果表明,无线电近炸炮弹的主要价值体现在远程拦截当中。
简单的说,当交战距离在5到15千米之间的时候,无线电近炸炮弹能更加有效的拦截来袭敌机。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其实逼迫敌机在进入攻击距离之前散开,从而无法有组织的对航母发起攻击。
仅此一点,就足够让无线电近炸炮弹获得海军青睐。
根据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在此之前的战斗当中,航母遭到的打击,几乎全都来自集群式攻击。
换句话说,单独发起突击的敌机对航母构成的威胁微乎其微。
此外,拦截一架敌机肯定比拦截一群敌机容易得多。
当交战距离缩短到5千米的时候,130毫米高射炮因为射速不够,导致作战效率大幅度降低,哪怕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命中率也不太高。因为装填程序更复杂,所以反到会降低作战效率。
当交战距离缩短到3千米的时候,80毫米高射炮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的效果也会明显降低。
也就是说,对付逼近的敌机,依然得靠40毫米与20毫米机关炮,通过密集弹幕来杀伤敌机。
正是如此,在大型巡洋舰上,80毫米高射炮取代了130毫米高射炮。
准确的说,是替代。
因为舰队官兵强烈反对,所以在建造当中,临时对设计方案做了修改,保留4座双联装130毫米副炮,准确说是高平两用炮。
只是,80毫米高射炮的数量增加到32门,也就是16座双联装炮塔。
此外,40毫米机关炮也达到惊人的72门,总共18座4联装的炮位。
有趣的是,反到是20毫米机关炮的数量减少了一大半,仅保留22门,此外可以按需要增加4到8门。
这里,涉及到另外一种还没有正式装备的新式防空武器。
在实战中,帝国海军早发现,在近距离防空作战中,什么精度啊、威力啊,都没有射速重要。
绝大部分时候,其实是依靠弹幕拦截敌机。
关键只有一个:在激烈的战斗中,哪怕是最优秀的炮手也未免会紧张,而且反应速度未必跟得上。
绝大部分时候,炮手其实是概略瞄准,也就是在发现敌机后立即开火。
至于瞄准,那是在开火之后。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高射炮得有足够高的射速。
问题就在这里。
提高高射炮的射速,那可不是一般的困难。
像20毫米这样的小口径高射炮,还稍微好办一点,只要解决了供弹问题,再使用加重炮管,就能达到每分钟600发以上的射速,而且持续开火时间超过10秒,在实战中已经够用了。
只是,口径再大了一些的话,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的复杂。
比如广泛装备各国海军的40毫米高射炮,限制射速的,其实并不是炮管过热,是炮弹太重,供弹机构跟不上!
传统解决办法简单粗暴,也就是把几门高射炮并联安装,通过增加高射炮的数量来提高火力密度。
四联装已经是标准配备,布兰皇家海军甚至有八联装的版本!
只是,这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就是,战舰上的空间非常的宝贵。
帝国海军的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占用的甲板面积,跟双联装80毫米高射炮差不多,相当于双联装130毫米高射炮的百分之七十,系统全重更达到了20吨,因此其使用范围与配备数量都受到严格限制。
即便是快速战列舰,配备的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也在60门左右。
再多,不但没地方安装,还会导致战舰的重心升高。
就是因为太大太重,很多在战前建造的驱逐舰,使用的是双联装版本,没有配备四联装版本。
对于小口径高射炮来说,炮管过热依然是头号难题。
就拿帝国海军的20毫米高射炮来说,最新型号的设计射速已经达到每分钟900发,战斗射速却不到每分钟150发,主要就是就在持续射击的时候,炮管很快会过热,因此只能进行短点射。
至于多联装20毫米机关炮,没什么意义。
道理也很简单,20毫米机关炮在问世的时候,其实是用来取代13毫米重机枪,射程与射高都很有限。
在实战中,20毫米机关炮的主要价值是对付漏网之鱼。
关键还有,炮塔部署占用的甲板面积很大,炮位部署不存在这个问题。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想到通过增加炮管数量来提高射速的办法。
要说的话,就是采用加特林原理的机关炮。
只是,因为太复杂,而且操作控制也非常麻烦,无法由人力操控,甚至没办法由炮手来瞄准,必须得使用液压或者电气驱动,而且得配备光学辅助瞄准设备,整备质量非常高,所以研制难度非常大。
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就开始研制加特林机关炮。
最初用的是内动力原理,也就是由炮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来驱动炮管,不需要外接电源。
在完成了概念设计之后,帝国海军放弃了这套更容易实现的方案,选择了研制难度更高的外动力模式。由电机驱动炮管旋转,并完成装弹、击发与退膛等一系列动作,从而能更有效的控制射速。
因为研制难度太大,所以到目前也就只有几门样炮。
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是小型化。
按照介绍,试制那几门样炮,最轻的一套有12吨,而且占用甲板面积相当于一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同样的质量,以及同样的甲板面积,能够密集部署10多门20毫米机关炮了。
显然,一套加特林机关炮的作战效率,肯定比不上10几门20毫米机关炮。
此外就是,20毫米炮弹确实差了一些,不但射程短、射高低,对飞机的毁伤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特别是对付大型飞机,比如重型轰炸机,20毫米炮弹往往无法达到1发或者数发致毁的效果。
此外,可靠性也是个大问题。
按照技术人员介绍,只要解决了可靠性问题,再把整备质量降低30%左右,就有往获得海军采购。
如果可以的话,或许会选一种新口径,比如介于20毫米与40毫米之间的30毫米。
等到那个时候,恐怕就只有两种口径的高射炮。
只是,那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没有人知道。
白止战在参观“淮河”级的时候,造船厂的技术员重点介绍了无线电近炸炮弹。
为了测试这种新式弹药,帝国海军早就把1艘配备有130毫米与80毫米高射炮的远洋巡洋舰改成试验舰,主要就是对配备的高射炮进行必要改装,使其能够直接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
至于测试目标,也就是一些遥控飞机。
结果表明,无线电近炸炮弹的主要价值体现在远程拦截当中。
简单的说,当交战距离在5到15千米之间的时候,无线电近炸炮弹能更加有效的拦截来袭敌机。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其实逼迫敌机在进入攻击距离之前散开,从而无法有组织的对航母发起攻击。
仅此一点,就足够让无线电近炸炮弹获得海军青睐。
根据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在此之前的战斗当中,航母遭到的打击,几乎全都来自集群式攻击。
换句话说,单独发起突击的敌机对航母构成的威胁微乎其微。
此外,拦截一架敌机肯定比拦截一群敌机容易得多。
当交战距离缩短到5千米的时候,130毫米高射炮因为射速不够,导致作战效率大幅度降低,哪怕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命中率也不太高。因为装填程序更复杂,所以反到会降低作战效率。
当交战距离缩短到3千米的时候,80毫米高射炮使用无线电近炸炮弹的效果也会明显降低。
也就是说,对付逼近的敌机,依然得靠40毫米与20毫米机关炮,通过密集弹幕来杀伤敌机。
正是如此,在大型巡洋舰上,80毫米高射炮取代了130毫米高射炮。
准确的说,是替代。
因为舰队官兵强烈反对,所以在建造当中,临时对设计方案做了修改,保留4座双联装130毫米副炮,准确说是高平两用炮。
只是,80毫米高射炮的数量增加到32门,也就是16座双联装炮塔。
此外,40毫米机关炮也达到惊人的72门,总共18座4联装的炮位。
有趣的是,反到是20毫米机关炮的数量减少了一大半,仅保留22门,此外可以按需要增加4到8门。
这里,涉及到另外一种还没有正式装备的新式防空武器。
在实战中,帝国海军早发现,在近距离防空作战中,什么精度啊、威力啊,都没有射速重要。
绝大部分时候,其实是依靠弹幕拦截敌机。
关键只有一个:在激烈的战斗中,哪怕是最优秀的炮手也未免会紧张,而且反应速度未必跟得上。
绝大部分时候,炮手其实是概略瞄准,也就是在发现敌机后立即开火。
至于瞄准,那是在开火之后。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高射炮得有足够高的射速。
问题就在这里。
提高高射炮的射速,那可不是一般的困难。
像20毫米这样的小口径高射炮,还稍微好办一点,只要解决了供弹问题,再使用加重炮管,就能达到每分钟600发以上的射速,而且持续开火时间超过10秒,在实战中已经够用了。
只是,口径再大了一些的话,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的复杂。
比如广泛装备各国海军的40毫米高射炮,限制射速的,其实并不是炮管过热,是炮弹太重,供弹机构跟不上!
传统解决办法简单粗暴,也就是把几门高射炮并联安装,通过增加高射炮的数量来提高火力密度。
四联装已经是标准配备,布兰皇家海军甚至有八联装的版本!
只是,这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就是,战舰上的空间非常的宝贵。
帝国海军的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占用的甲板面积,跟双联装80毫米高射炮差不多,相当于双联装130毫米高射炮的百分之七十,系统全重更达到了20吨,因此其使用范围与配备数量都受到严格限制。
即便是快速战列舰,配备的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也在60门左右。
再多,不但没地方安装,还会导致战舰的重心升高。
就是因为太大太重,很多在战前建造的驱逐舰,使用的是双联装版本,没有配备四联装版本。
对于小口径高射炮来说,炮管过热依然是头号难题。
就拿帝国海军的20毫米高射炮来说,最新型号的设计射速已经达到每分钟900发,战斗射速却不到每分钟150发,主要就是就在持续射击的时候,炮管很快会过热,因此只能进行短点射。
至于多联装20毫米机关炮,没什么意义。
道理也很简单,20毫米机关炮在问世的时候,其实是用来取代13毫米重机枪,射程与射高都很有限。
在实战中,20毫米机关炮的主要价值是对付漏网之鱼。
关键还有,炮塔部署占用的甲板面积很大,炮位部署不存在这个问题。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想到通过增加炮管数量来提高射速的办法。
要说的话,就是采用加特林原理的机关炮。
只是,因为太复杂,而且操作控制也非常麻烦,无法由人力操控,甚至没办法由炮手来瞄准,必须得使用液压或者电气驱动,而且得配备光学辅助瞄准设备,整备质量非常高,所以研制难度非常大。
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就开始研制加特林机关炮。
最初用的是内动力原理,也就是由炮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来驱动炮管,不需要外接电源。
在完成了概念设计之后,帝国海军放弃了这套更容易实现的方案,选择了研制难度更高的外动力模式。由电机驱动炮管旋转,并完成装弹、击发与退膛等一系列动作,从而能更有效的控制射速。
因为研制难度太大,所以到目前也就只有几门样炮。
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是小型化。
按照介绍,试制那几门样炮,最轻的一套有12吨,而且占用甲板面积相当于一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同样的质量,以及同样的甲板面积,能够密集部署10多门20毫米机关炮了。
显然,一套加特林机关炮的作战效率,肯定比不上10几门20毫米机关炮。
此外就是,20毫米炮弹确实差了一些,不但射程短、射高低,对飞机的毁伤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特别是对付大型飞机,比如重型轰炸机,20毫米炮弹往往无法达到1发或者数发致毁的效果。
此外,可靠性也是个大问题。
按照技术人员介绍,只要解决了可靠性问题,再把整备质量降低30%左右,就有往获得海军采购。
如果可以的话,或许会选一种新口径,比如介于20毫米与40毫米之间的30毫米。
等到那个时候,恐怕就只有两种口径的高射炮。
只是,那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没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