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台湾大开发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大人,在下有个建议,却想和李大人说一下。”台湾拓殖团副团长马华兴,向李啸拱手说道。
“但讲无妨。”
“李大人,现在我军在台中之地,由于新来了55万流民,到现在为止,全部已开辟的田土为233万亩,以每亩八斗稻米收税的话,则每季可收186万石粮食,一年二季共可收372多万石稻米,再加上每年466万石的马铃薯产量,哪怕不算山东、济州等地出产的粮食,便足以支撑供应我军全部的军民百姓了。故在下认为,在现在粮食生产足够富余的情况下,可将其余土地辟为棉田、烟田、甘蔗田等经济作物,却可为我军增加更多经济收入呢。”
马华兴说完这番话,便一脸期待地望向李啸,却没想到,李啸却是沉吟不语。
其实,李啸在心下,也认为马华兴所说的话语十分有道理,只不过,现在的他,却已完全不在满足于现状,更多地,要着眼全局。
如果,今后猛虎军的数量还要进一扩大,地盘还要继续增多,治下的百姓与流民还要不断增加,那么,虽然现在全部的粮食产量,能供应现在的猛虎军体量的数倍不止,但真到了地盘与百姓大幅增加的时候,李啸却绝不希望,会发生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再想想现在明朝国内,有多少饥民百姓因为吃不上饭而造反从贼,又有多少军兵士卒因缺粮少饷而哗变投敌,在这些血淋淋的现实面前,这粮食的重要性,实是不言而喻。
军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在任何时候,粮食生产都是第一紧要事务,故满足现状的思维,却是要不得的。
“马副团长之话有理,只是本伯以为,还是需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方好。毕竟在将来,我军的军兵与百姓数量,只会不断增加,所需的粮食数量亦会不断上涨,故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十分必要的。哪怕就算现在粮食太多,皆可暂时贮存起来,无论是将来应对灾荒或救济贫民,甚至支援售卖给他部明军,都是可以的。”
李啸说完这番话,众人亦是点头,平南营营长李定国就附合道:“李大人说得是!民以食为天,哪里还有嫌粮食太多的道理。李某不怕对各位说,想当初李某之所以成为流寇,还不是因为没粮食吃活不下去,而不得不加入流贼以图活命啊!再说直白些,就算这粮食真到了我军民百姓吃不完的地步,还可以售卖出去嘛。现在我大明国中粮食这般缺乏,只要我军肯卖,相信各地的米商,皆要来我军中蜂拥而购了。”
马华兴见众人这般说话,一时脸上讪然,不过这时,李啸却微笑着对他说道:“马副团长,以本伯看来,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论,你的意见亦是有相当的可取之处。故本官认为,两者折衷,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生产为辅,当为最好之方式。”
李啸顿了下,继续道:“本官初步规划一下,从今之后,台北地区那260万亩可开发土地中,200万亩作为普通耕地,另60万亩田土品质较差者,全部改为棉田生产各类布匹。而台中地区的320亩可开发土地,因现在已开发233万亩田地,可再开发到260万亩耕地,其余的60万亩低品质土地,则全部改为桑田,养蚕织绸。而台南的520万亩可开垦荒地,则将其中400万亩土地,全部开发成稻田,另外120万亩荒地,因台南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则全部开发成甘蔗田,用于榨糖制糖。而至于烟田,因其产量一年大一年小的特点,则等各地的稻田开发完毕后,再进行轮作产出即可。”
从历史到今天,白糖一直和茶叶一样,都是一个需求极多紧销产品,无论是贩到日本还是欧洲,利润均是极高,而台湾南部这样湿热平旷的土地,却是最适合种植甘蔗,并发展制糖业的。象在真实历史上,被郑成功尊为“当世卧龙”的陈永华,他就曾教人们在土质稍差的荒地上,大量种植甘蔗,用来榨糖,然后贩卖到国外,赚取利润。
在陈永华主持下,台湾总共开发了大约1万亩的蔗田。由于台湾气候湿热,光照充足,环境特别适合甘蔗生长,新种植的蔗田,每一年里,能平均亩产16担左右的甘蔗。压榨蔗糖并提纯脱色后,出糖率约为10:1左右,也就是说,每亩蔗田可以生产1.6担白糖,总计就是1.6万担。而据《明末清初贸易史》一书资料,这白糖一旦运到日本,一担糖的出口价格是6两多银子,若是运到吕宋转贩欧洲,还可更多些,可达7两至8两。因此这将近1万亩的蔗田,每年可以为郑氏台湾换为10多万两银子。
“李大人,那棉田与桑田皆有前例可循,但这种甘蔗制糖,李大人打算要如何经营呢?”一旁的拓殖团长丁佑问了一句。
“各位,这甘蔗田,因其产品特殊性,且为了尽快扩大种植面积,本官打算让每户蔗农可分得田土二十亩,并把粮税亦折合在其中,可给要收购的甘蔗定价为,每担甘蔗1钱5分银子,这样的话,每户蔗农一年可产320担甘蔗,总共可获银钱48两,除去成本,利润可最少有35两银子,这样一来,足可让这户家庭的生活优裕有加了。”
李啸笑着继续说道:“而且,据本官了解,那榨完汁的蔗渣,还可以作为肥料用来肥田,从而改良土质,让甘蔗土地出产量,能更进一步增长。再过几年,这甘蔗田的产量只会更高,蔗农获利也会更多。”
听了李啸这么说,丁佑脸上顿是满是希冀之色,他接话道:“如果这120万亩甘蔗田开发出来,每年可生产192万担白糖,若以6两银子的销售价计,则是1152两银子呢。刨去成本与损耗,一年可获纯利800多万两,实在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啊。”
丁佑说完,顿是满座欢笑起来,每个人都为这诱人前景,所深深打动。
谈完甘蔗,接下来,李啸要规划开发的,便是另一项大头利润所在,茶叶生产。
自万历三十八年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将第一批中国茶叶,从福建贩回欧洲,有荷兰作榜样,诸如英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等,便纷纷开始通过海贸从中国大量出口茶叶。
这些茶叶,堪比除了丝绸之外,另一项可获重大暴利的中国产品。
以《英国海外殖民史》书中的数据为例,在1687年,也就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前一年,英吉利东印度公司规定,每艘从孟买到厦门的商船,回航时都应该运载150担茶(注:英担,112磅,50.8公斤),以每年5船计,这就是1500担,约76吨。
据史书记载,1磅中国茶叶,在英国的售价可以高达10英镑,约30两白银。这个数字换算过来,就是每担茶叶3360两白银,相当于每市斤中国茶叶卖价39两白银。也就是说,在1687这一年,英国每艘商船回航后,就会载回价值50.4万两白银的茶叶,以每年五艘船计,就是价值252万两白银,总价达84万英镑的茶叶。
当然,从中国这边的出口价不会那么高,根据《广州府志》记载,以清朝广州为例,一担茶的出口价约在20~30两白银左右,均价约25两银,而产地采购、运费、税金等成本却只有每担10两不到,其余部分就是纯利。也就是说,欧洲人将这些茶叶卖到本土,转手就是134倍的利润!
这简直是贩毒般的暴利!
即使后来18世纪中期后,因为印度和东南亚也开始大量产茶,导致茶叶价格大幅下降后,这相关的利润,也从未低到10倍以下。有道是,资本家只要有300%的利润,就能出售绞死自己的绳索,更不要说10~134倍的利润了,这也就是为何一批又一批的欧洲商人,愿意前仆后继的往东方赶来的原因。毕竟,用孟子的话来说,那就是,利之所在,无往而不上。
在第一次英荷战争后,被英国人打败的荷兰人,不得不放松对海权的控制,英国东印度公司得以更进一步地向远东拓展,以更方便地从中国进口商品。从永历二十四年,也就是康熙九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台湾郑家签订通商条约,并于大员港设立商馆,从此开始从台湾采购各类产品,其中的一项大头商货,便是茶叶。
此后,英国从中国与台湾购买的茶叶数量持续攀升,到了1770~1774年,英国平均每年从中国输入茶叶4.2万担(约2100吨),1800~1804年,平均每年增到22万担(1.1万吨),到了1860年,英国自中国输入的茶叶更达到惊人的44万担(2.2万吨)之多。
作为比较,18世纪中期英国一艘一级主力战列舰造价不过10万英镑,而目前17世纪的战列舰造价,则不过6万多英镑而已。也就是说,17世纪时,英国人每年用来买茶叶的钱,可以拿来造14条战列舰!
只不过,由于清朝前期的强大,英国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这个时候,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才刚刚在世界范围内确定统治地位,雄霸天下的大英帝国才不得不咬着牙,让这些被他们看不起的黄皮猴子们,剥削了一百多年。
也就是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内,英国人用枪炮压迫剥削殖民地,而中国人竟仅用茶叶瓷器丝绸之类的高档商品,就把英国人用血腥野蛮手段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财富转手拿过来,这实在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剥削方式。要知道,一百多年的时间,那可是几亿两的银子啊。
直到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再无敌手,且因为美国独立战争让英国大伤元气,在白银快要耗完之际,英国人才决定铤而走险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以改变这种贸易逆差的态势。
后来的结果,各位读者自是都知道了,清政府查禁鸦片,英国遂向清廷宣战,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但已然衰败腐朽的清朝,无论是在作战意志上,还是战争能力上,根本不是英国人的对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被列强们按倒在地轮流蹂躏撕咬,开始了那段充满屈辱与血泪,遍布弹痕与伤口的百年近代史。
而在现代的台湾,已是每年的茶叶产量,将近2万吨的产茶大省,尤以冻顶乌龙茶最为珍贵和著名。虽然直到现代,茶叶一直是台湾的主要出口项目,但茶叶真正在台湾广泛栽植,还是在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后,才在陈永华的主导下,开始大规模种植。
向与会官员介绍完茶叶的利润并充分挑起各人胃口后,李啸复说道:“各位,本官想告诉大家,这茶树,它有个特性,就是从播种到采收,视品种而定需要3~5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时,茶农是没有任何收入的。”
李啸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下,看到周围的官员脸上,顿时明显露出思虑的神色。
李啸继续侃侃而谈:“因此,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和开发耕作稻田一样,让移民用家庭承包的方式来经营的话,这些移民根本没有办法等这么久,毕竟这3到5年的时间里,移民要吃饭养家,官府也不可能免费供养茶农这么久的时间。因此,本官认为,这项工作,就只能经工厂经营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由农牧司牵头,招募雇工,建设经营茶园,才是唯一可行之策。”
“李大人,依你之意,这些茶园,却是在何种开垦经营为好?”赵文采从一旁问了一句。
“这个么,本伯曾向茶农了解过,茶园最好开辟在缓坡丘陵处,以向阳采光为好。这样,本官安排农牧司官员,前往各地合适地带堪测,尽量不要占用可开垦为良田的荒地,看看至少开辟出20万亩茶园出来。”
李啸后世看过资料,知道如果以做蒸青绿茶这样的标准,到茶叶可供采摘的年份时,一亩茶田可以产干茶300斤。当然这是后世的种植水平,而在现在的台湾,一亩茶园大致能产茶叶两担,20万亩茶园,当可产60万担茶叶,以平均出口价每担25两银子来算,可就是1500万两的收入啊!
听李啸分析到这里,与会各人都十分欣喜,每个人皆是一脸兴奋之情,对未来愈发充满期待。
见众人皆是欣喜,李啸亦十分高兴,他继续说道:“各位,这台湾之地,除了要让它成为我军的巨大粮仓和经济作物基地外,本伯还想把它打造成为,与山东同样重要的的经济基地。诸如生丝厂、织布厂、纺绸厂、榨糖厂,卷烟厂、水泥厂、采石场、砖厂等工坊皆要全部大台湾各地建立起来。另外特别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在台湾找到铁矿出产地,然后与山东单县的铁龙城一样,制铁炼钢,大力出产武器盔甲和各类铁器,实现台湾当地的铁制品能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大量出口。”
李啸的话语,各人又自是赞同。
如果李啸这个计划能成功实施的话,那就相当于李啸在南北两地各建了一个经济中心。在北方战乱频仍的环境下,这已基本具备和平环境的台湾,甚至会有比山东更大更好的发展前途呢。
接下来,李啸又制定了一条手笔阔大的修路计划。那就是,要修建一条从台北、到彰化,直至高雄,贯穿台湾南北的水泥大道。且在这个明朝官道基本只有一丈来宽的现状下,李啸决定,自已要建的这条水泥大道,至少要有三丈宽,让南北两处的商货与人员运输,更加方便快捷。
最后,李啸的又一项重大计划,充分展示了他的勃勃雄心
“各位,除以上内容外,本官还决定,不惜花费人力与钱财,定要大规模增筑高雄城。以现有的原赤嵌城为内城,在外面拓建周长达二十四里的外城,便其成为我军在台湾真正的商贸与政治中心,让世界各国的商人们,均能在这里自由买卖商货,交易物品。本官要让这座高雄城,成为整个东南亚地区,最为宏伟,最为雄峻,也最为包容的第一城池,从而广纳四海商货,笑迎八方宾朋。更要让全世界到此的商人与官员,好好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夏威仪,什么才是真正的天朝气度!”
李啸这番话语,掷地有声,一双浓眉英目中,满是灼灼的光采。
“李大人,在下有个建议,却想和李大人说一下。”台湾拓殖团副团长马华兴,向李啸拱手说道。
“但讲无妨。”
“李大人,现在我军在台中之地,由于新来了55万流民,到现在为止,全部已开辟的田土为233万亩,以每亩八斗稻米收税的话,则每季可收186万石粮食,一年二季共可收372多万石稻米,再加上每年466万石的马铃薯产量,哪怕不算山东、济州等地出产的粮食,便足以支撑供应我军全部的军民百姓了。故在下认为,在现在粮食生产足够富余的情况下,可将其余土地辟为棉田、烟田、甘蔗田等经济作物,却可为我军增加更多经济收入呢。”
马华兴说完这番话,便一脸期待地望向李啸,却没想到,李啸却是沉吟不语。
其实,李啸在心下,也认为马华兴所说的话语十分有道理,只不过,现在的他,却已完全不在满足于现状,更多地,要着眼全局。
如果,今后猛虎军的数量还要进一扩大,地盘还要继续增多,治下的百姓与流民还要不断增加,那么,虽然现在全部的粮食产量,能供应现在的猛虎军体量的数倍不止,但真到了地盘与百姓大幅增加的时候,李啸却绝不希望,会发生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再想想现在明朝国内,有多少饥民百姓因为吃不上饭而造反从贼,又有多少军兵士卒因缺粮少饷而哗变投敌,在这些血淋淋的现实面前,这粮食的重要性,实是不言而喻。
军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在任何时候,粮食生产都是第一紧要事务,故满足现状的思维,却是要不得的。
“马副团长之话有理,只是本伯以为,还是需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方好。毕竟在将来,我军的军兵与百姓数量,只会不断增加,所需的粮食数量亦会不断上涨,故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十分必要的。哪怕就算现在粮食太多,皆可暂时贮存起来,无论是将来应对灾荒或救济贫民,甚至支援售卖给他部明军,都是可以的。”
李啸说完这番话,众人亦是点头,平南营营长李定国就附合道:“李大人说得是!民以食为天,哪里还有嫌粮食太多的道理。李某不怕对各位说,想当初李某之所以成为流寇,还不是因为没粮食吃活不下去,而不得不加入流贼以图活命啊!再说直白些,就算这粮食真到了我军民百姓吃不完的地步,还可以售卖出去嘛。现在我大明国中粮食这般缺乏,只要我军肯卖,相信各地的米商,皆要来我军中蜂拥而购了。”
马华兴见众人这般说话,一时脸上讪然,不过这时,李啸却微笑着对他说道:“马副团长,以本伯看来,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论,你的意见亦是有相当的可取之处。故本官认为,两者折衷,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生产为辅,当为最好之方式。”
李啸顿了下,继续道:“本官初步规划一下,从今之后,台北地区那260万亩可开发土地中,200万亩作为普通耕地,另60万亩田土品质较差者,全部改为棉田生产各类布匹。而台中地区的320亩可开发土地,因现在已开发233万亩田地,可再开发到260万亩耕地,其余的60万亩低品质土地,则全部改为桑田,养蚕织绸。而台南的520万亩可开垦荒地,则将其中400万亩土地,全部开发成稻田,另外120万亩荒地,因台南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则全部开发成甘蔗田,用于榨糖制糖。而至于烟田,因其产量一年大一年小的特点,则等各地的稻田开发完毕后,再进行轮作产出即可。”
从历史到今天,白糖一直和茶叶一样,都是一个需求极多紧销产品,无论是贩到日本还是欧洲,利润均是极高,而台湾南部这样湿热平旷的土地,却是最适合种植甘蔗,并发展制糖业的。象在真实历史上,被郑成功尊为“当世卧龙”的陈永华,他就曾教人们在土质稍差的荒地上,大量种植甘蔗,用来榨糖,然后贩卖到国外,赚取利润。
在陈永华主持下,台湾总共开发了大约1万亩的蔗田。由于台湾气候湿热,光照充足,环境特别适合甘蔗生长,新种植的蔗田,每一年里,能平均亩产16担左右的甘蔗。压榨蔗糖并提纯脱色后,出糖率约为10:1左右,也就是说,每亩蔗田可以生产1.6担白糖,总计就是1.6万担。而据《明末清初贸易史》一书资料,这白糖一旦运到日本,一担糖的出口价格是6两多银子,若是运到吕宋转贩欧洲,还可更多些,可达7两至8两。因此这将近1万亩的蔗田,每年可以为郑氏台湾换为10多万两银子。
“李大人,那棉田与桑田皆有前例可循,但这种甘蔗制糖,李大人打算要如何经营呢?”一旁的拓殖团长丁佑问了一句。
“各位,这甘蔗田,因其产品特殊性,且为了尽快扩大种植面积,本官打算让每户蔗农可分得田土二十亩,并把粮税亦折合在其中,可给要收购的甘蔗定价为,每担甘蔗1钱5分银子,这样的话,每户蔗农一年可产320担甘蔗,总共可获银钱48两,除去成本,利润可最少有35两银子,这样一来,足可让这户家庭的生活优裕有加了。”
李啸笑着继续说道:“而且,据本官了解,那榨完汁的蔗渣,还可以作为肥料用来肥田,从而改良土质,让甘蔗土地出产量,能更进一步增长。再过几年,这甘蔗田的产量只会更高,蔗农获利也会更多。”
听了李啸这么说,丁佑脸上顿是满是希冀之色,他接话道:“如果这120万亩甘蔗田开发出来,每年可生产192万担白糖,若以6两银子的销售价计,则是1152两银子呢。刨去成本与损耗,一年可获纯利800多万两,实在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啊。”
丁佑说完,顿是满座欢笑起来,每个人都为这诱人前景,所深深打动。
谈完甘蔗,接下来,李啸要规划开发的,便是另一项大头利润所在,茶叶生产。
自万历三十八年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将第一批中国茶叶,从福建贩回欧洲,有荷兰作榜样,诸如英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等,便纷纷开始通过海贸从中国大量出口茶叶。
这些茶叶,堪比除了丝绸之外,另一项可获重大暴利的中国产品。
以《英国海外殖民史》书中的数据为例,在1687年,也就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前一年,英吉利东印度公司规定,每艘从孟买到厦门的商船,回航时都应该运载150担茶(注:英担,112磅,50.8公斤),以每年5船计,这就是1500担,约76吨。
据史书记载,1磅中国茶叶,在英国的售价可以高达10英镑,约30两白银。这个数字换算过来,就是每担茶叶3360两白银,相当于每市斤中国茶叶卖价39两白银。也就是说,在1687这一年,英国每艘商船回航后,就会载回价值50.4万两白银的茶叶,以每年五艘船计,就是价值252万两白银,总价达84万英镑的茶叶。
当然,从中国这边的出口价不会那么高,根据《广州府志》记载,以清朝广州为例,一担茶的出口价约在20~30两白银左右,均价约25两银,而产地采购、运费、税金等成本却只有每担10两不到,其余部分就是纯利。也就是说,欧洲人将这些茶叶卖到本土,转手就是134倍的利润!
这简直是贩毒般的暴利!
即使后来18世纪中期后,因为印度和东南亚也开始大量产茶,导致茶叶价格大幅下降后,这相关的利润,也从未低到10倍以下。有道是,资本家只要有300%的利润,就能出售绞死自己的绳索,更不要说10~134倍的利润了,这也就是为何一批又一批的欧洲商人,愿意前仆后继的往东方赶来的原因。毕竟,用孟子的话来说,那就是,利之所在,无往而不上。
在第一次英荷战争后,被英国人打败的荷兰人,不得不放松对海权的控制,英国东印度公司得以更进一步地向远东拓展,以更方便地从中国进口商品。从永历二十四年,也就是康熙九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台湾郑家签订通商条约,并于大员港设立商馆,从此开始从台湾采购各类产品,其中的一项大头商货,便是茶叶。
此后,英国从中国与台湾购买的茶叶数量持续攀升,到了1770~1774年,英国平均每年从中国输入茶叶4.2万担(约2100吨),1800~1804年,平均每年增到22万担(1.1万吨),到了1860年,英国自中国输入的茶叶更达到惊人的44万担(2.2万吨)之多。
作为比较,18世纪中期英国一艘一级主力战列舰造价不过10万英镑,而目前17世纪的战列舰造价,则不过6万多英镑而已。也就是说,17世纪时,英国人每年用来买茶叶的钱,可以拿来造14条战列舰!
只不过,由于清朝前期的强大,英国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这个时候,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才刚刚在世界范围内确定统治地位,雄霸天下的大英帝国才不得不咬着牙,让这些被他们看不起的黄皮猴子们,剥削了一百多年。
也就是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内,英国人用枪炮压迫剥削殖民地,而中国人竟仅用茶叶瓷器丝绸之类的高档商品,就把英国人用血腥野蛮手段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财富转手拿过来,这实在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剥削方式。要知道,一百多年的时间,那可是几亿两的银子啊。
直到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再无敌手,且因为美国独立战争让英国大伤元气,在白银快要耗完之际,英国人才决定铤而走险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以改变这种贸易逆差的态势。
后来的结果,各位读者自是都知道了,清政府查禁鸦片,英国遂向清廷宣战,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但已然衰败腐朽的清朝,无论是在作战意志上,还是战争能力上,根本不是英国人的对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被列强们按倒在地轮流蹂躏撕咬,开始了那段充满屈辱与血泪,遍布弹痕与伤口的百年近代史。
而在现代的台湾,已是每年的茶叶产量,将近2万吨的产茶大省,尤以冻顶乌龙茶最为珍贵和著名。虽然直到现代,茶叶一直是台湾的主要出口项目,但茶叶真正在台湾广泛栽植,还是在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后,才在陈永华的主导下,开始大规模种植。
向与会官员介绍完茶叶的利润并充分挑起各人胃口后,李啸复说道:“各位,本官想告诉大家,这茶树,它有个特性,就是从播种到采收,视品种而定需要3~5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时,茶农是没有任何收入的。”
李啸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下,看到周围的官员脸上,顿时明显露出思虑的神色。
李啸继续侃侃而谈:“因此,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和开发耕作稻田一样,让移民用家庭承包的方式来经营的话,这些移民根本没有办法等这么久,毕竟这3到5年的时间里,移民要吃饭养家,官府也不可能免费供养茶农这么久的时间。因此,本官认为,这项工作,就只能经工厂经营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由农牧司牵头,招募雇工,建设经营茶园,才是唯一可行之策。”
“李大人,依你之意,这些茶园,却是在何种开垦经营为好?”赵文采从一旁问了一句。
“这个么,本伯曾向茶农了解过,茶园最好开辟在缓坡丘陵处,以向阳采光为好。这样,本官安排农牧司官员,前往各地合适地带堪测,尽量不要占用可开垦为良田的荒地,看看至少开辟出20万亩茶园出来。”
李啸后世看过资料,知道如果以做蒸青绿茶这样的标准,到茶叶可供采摘的年份时,一亩茶田可以产干茶300斤。当然这是后世的种植水平,而在现在的台湾,一亩茶园大致能产茶叶两担,20万亩茶园,当可产60万担茶叶,以平均出口价每担25两银子来算,可就是1500万两的收入啊!
听李啸分析到这里,与会各人都十分欣喜,每个人皆是一脸兴奋之情,对未来愈发充满期待。
见众人皆是欣喜,李啸亦十分高兴,他继续说道:“各位,这台湾之地,除了要让它成为我军的巨大粮仓和经济作物基地外,本伯还想把它打造成为,与山东同样重要的的经济基地。诸如生丝厂、织布厂、纺绸厂、榨糖厂,卷烟厂、水泥厂、采石场、砖厂等工坊皆要全部大台湾各地建立起来。另外特别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在台湾找到铁矿出产地,然后与山东单县的铁龙城一样,制铁炼钢,大力出产武器盔甲和各类铁器,实现台湾当地的铁制品能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大量出口。”
李啸的话语,各人又自是赞同。
如果李啸这个计划能成功实施的话,那就相当于李啸在南北两地各建了一个经济中心。在北方战乱频仍的环境下,这已基本具备和平环境的台湾,甚至会有比山东更大更好的发展前途呢。
接下来,李啸又制定了一条手笔阔大的修路计划。那就是,要修建一条从台北、到彰化,直至高雄,贯穿台湾南北的水泥大道。且在这个明朝官道基本只有一丈来宽的现状下,李啸决定,自已要建的这条水泥大道,至少要有三丈宽,让南北两处的商货与人员运输,更加方便快捷。
最后,李啸的又一项重大计划,充分展示了他的勃勃雄心
“各位,除以上内容外,本官还决定,不惜花费人力与钱财,定要大规模增筑高雄城。以现有的原赤嵌城为内城,在外面拓建周长达二十四里的外城,便其成为我军在台湾真正的商贸与政治中心,让世界各国的商人们,均能在这里自由买卖商货,交易物品。本官要让这座高雄城,成为整个东南亚地区,最为宏伟,最为雄峻,也最为包容的第一城池,从而广纳四海商货,笑迎八方宾朋。更要让全世界到此的商人与官员,好好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夏威仪,什么才是真正的天朝气度!”
李啸这番话语,掷地有声,一双浓眉英目中,满是灼灼的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