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文学 > 明末之虎 > 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台湾

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台湾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十天后,李啸军的台湾拓殖集团,正式准备完毕。

    其中,派往台湾的3千兵马,被李啸命名为台湾先遣军,由1000盾兵,1000名枪兵,300名骑兵,700名辅兵组成。

    另外,李啸给他们配了60架投石机,五百枚远程投抛震天雷,以及三千多枚步兵手掷震天雷。

    这些兵马,军官队伍及骨干力量,由老赤凤卫军兵组成,其他的兵员组成,一半是投降的流寇,一半是新从流民中收纳的军兵。

    李啸任命台湾先遣军总指挥官,是赤凤营副营长李定国;副总指挥,则是赤凤卫甲总副总长罗正。

    得到任命后,李定国与罗正二人,心下皆十分激动。

    李定国今年只有十九岁,原为张献忠四大义子之一的他,自去年三月被李啸劝降后,李啸便刻意栽培他,一路从副总长升到副营长,现在又被任命为台湾先遣军总指挥,足见其殷殷信任。

    而罗正,此人从流民起步,最早在辽东不归墩时,只是一名小小辅兵。他随着李啸南征北战,现已升为赤凤营甲总副总长,现在被任命为台湾先遣军副总指挥,一步步凭自已的奋斗,在李啸军崭露头角,成为深受李啸信任的将领。

    而这批台湾拓殖集团的移民,则是这段时间内,从河南、南直隶以及山东当地,李啸军收罗的,家口较少的健壮流民两万人。

    这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流民,没有任何抛家别业的顾虑,也无甚故土难离的情绪,在听了李啸军所提出的,去了台湾后,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的诱人条件后,人人心下欢喜,皆愿乘船前往。

    这些移民,全部由台湾拓殖集团团长丁佑负责,丁佑原任赤凤卫农牧司司长,因为人忠厚本份,体恤百姓,特被李啸任命为台湾仔拓殖集团团长,另委派原赤凤卫钱粮司副司长马华兴为副团长。

    另外,李啸还各个政府部门抽调了一批吏员,准备到了台湾后,也和赤凤卫一样,组建民政司,农牧司,钱粮司,商业司,监抚司,安全司等部门,让整个移民社会能顺利运转。

    除了兵员与移民外,李啸军还从赤凤卫医馆中,让主医官陈麻子,亲自选拔了20名医术不错的徒弟,派往台湾开办医馆,以保证军民生病可以及时得到救治。

    另外,李啸还让建筑匠长常大利,选了约100名无甚家口负担,愿意前往台湾的建筑工匠,以便到时给流民们,建造简易房屋和简单的水利措施。

    人员安排完后,李啸给台湾拓殖集团,配备了50万石粮食,50万两银子,大批的生活用品和农具等物品,以保证拓殖集团,可以在台湾这荒僻之地,顺利地生产生活。

    在拓殖集团登船出发前,李啸把台湾先遣军总指挥李定国,副总指挥罗正,以及拓殖集团团长丁佑,副团长马华兴四人,作了最后的郑重叮嘱。

    李啸安排,李定国与罗正二人,皆受拓殖团团长丁佑与副团长马华兴节制,对于这条命令,李定国与罗正二人,皆无异议。

    “李大人,我军只有兵马三千,若敌军来势太大,我军会不会难于固守?“生性谨慎的李定国,提出了自已的一点忧虑。

    “不会,因为,北部的西班牙人,不过千余兵马,南部的荷兰人,也只有二千兵马,而台东的土著,更是零零碎碎,不足为虑。我军有三千兵马,足以固守。”李啸回答道。

    在李定国等人惊愕的眼神中,李啸只是淡淡一笑。

    这便是李啸这个穿越者的先知先觉的优势,才能顺利得知台湾各股势力的大致情况,当然,这些事情,李啸无法对李定国等人直说,他只是含糊地告诉他们,是郑芝龙他们提供的一点情报。

    不过,接下来,李啸着重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因为先遣军力量薄弱,且千里迢迢难于补充,李啸要求他们,绝对不能主动对北部的西班牙人,南部的荷兰人,东部的台湾土著进行主动进攻,万一真有敌袭过来,只可就地防守,击退敌军便可,以防止先遣军兵力损失过大。

    随后李啸对丁佑等人安排,让他们到了台湾,接收郑芝龙部的土地后,可按每户移民授田5亩的规格,进行分派。

    李啸这样安排,是有其仔细考虑的。

    这是因为,台湾西部平原那些荒地,因长期积累了腐殖质,土壤肥沃,又地处热带,一年可种两季稻。除了前期开发有一定困难外,其产量是相当可观的。

    要知道,在永历年间,郑成功在台湾垦殖时,每亩稻田每次产稻可到2至3石,一年便是4至6石的高额产量。

    因此,正是因为稻田产量有这般高,与北方那些亩产五六斗的旱地,可谓天壤之别,一户移民分派了5亩田土,便足够缴纳赋税以及养活一家老小了。

    其实,李啸给移民安排的这个稻田亩数,是相当优惠的。要知道在当代中国,比如主要的农耕地带湖南,很多农家每户只有一亩多地,也是足以供应全家吃粮,并缴纳粮税了。

    随后李啸规定,因为今年这第一年,早稻已过了农时,便只需交晚稻的税赋,每亩稻田今年只交税两斗便可,这样每家只交一石的粮税。

    待明年可正常耕作后,每亩稻田一次交5斗,一年交二次,总计一石。这样每户移民一年共交5石粮税,另有15石至20石粮食,可以供自家食用,或转卖给粮商。

    “李大人,这些流民,皆是北方人,不懂种植水稻,我军过去,可要再去福建请些老农来指导?”丁佑问道。

    李啸笑道:“不必。我军从郑芝龙部手中,接手了近五千的福建移民,他们已在台湾种植水稻多年,这可是现成的老师,到时指导下我军的移民们,种水稻当不会为甚难事。”

    丁佑点头,又问道:“那这五千福建移民,收取赋税也如我军移民一般么?‘

    李啸叹道:“这些福建移民,因为郑芝龙部不甚重视,拓展土地有限,水利措施亦未跟上,故产量有限。现在他们既已纳入我军,便与我军移民一视同仁,同样每户指派5亩田土,今年也每亩只收2斗水稻,明年再按每亩5斗的粮税征收。”

    丁佑笑道:“李大人真是一片仁心,在下记下了。”

    崇祯九年五月十五日。

    在拓殖集团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李啸安排他们,乘船出发。

    这一天清晨,阳光灿烂,海面风平浪静,实是出征的好日子。

    2万名流民,平均每条船发派了2000人,总坐了八艘船只。三千名台湾先遣军和所派官员,分坐三条大船,以押运粮食,银两,盔甲、武器以及各类生活用具。

    郑芝龙的其余船只,则大量采购了李啸军呢绒、铁器、生丝等物品,几乎将赤凤卫现有的商品存量,搬运一空,总采购额达到二百多万两。

    李啸亲率赤凤卫一众官员,前往龙口港送行。

    李啸看到,不少流民,在上船之前,还十分留恋地向远方眺望,很多人流出难过的眼泪。甚至还有些流民,在上船前,伏跪于地,向着家乡的方向,流着眼泪磕头作别。还有一些估计是山东当地的流民,则悄悄地从港口的空地上,挖一块家乡的泥土,揣入怀中带走。

    他们知道,这一去,千里迢递,南北两隔,也许今世今生,再难回到北方的家乡了。

    李啸心下亦是感慨不已。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有个地方可以养家糊口安稳度日,便是人间天堂了。在现实的生存问题面前,任何的乡愁与儿女情长,都是不值一提的东西。

    与流民们不同,前往台湾的李啸军3000兵马,却是个个意气昂扬。

    这些日子,监抚司的官员,每天都在给要出征台湾的军兵们强化洗脑,监抚们告诉军兵们,这次能被入去台湾,是难得的机遇,只要好好把握,相当定会更快地升官晋爵。

    这一点,特别让那些从流寇转变为李啸军的军兵们为之向往,而那刚从流民加入李啸军的新兵们,亦是个个满怀渴望。

    男儿功名马上取,三千里外觅封侯。

    这些年青而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们,在同样热血澎湃的李定国罗正两名年轻指挥的统领下,个个迫不急待地希望去台湾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功立业,扬名显祖。

    码头上,李啸与郑芝龙两人拱手道别。

    采购了大批商货的郑芝龙郑芝风二人,脸上皆满是喜悦之色。二人与李啸言笑晏晏,并盛情邀请李啸有机会去福建一观,他二人定会热情作陪。

    李啸笑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宾主之间更加热络融洽。

    随后,李啸再与其约定,在今年十一月之前,请郑芝龙再带更多的船队来到赤凤卫,他要运送更多的流民与军兵过去,以便更好开发拓殖台湾的领地。

    饱尝甜头的郑芝龙,自是忙不迭地答应,这样送上门的赚钱生意,不做白不做。

    在所有的流民、军兵、与物品皆搬上船去后,郑芝龙的船队,抛锚起航。

    李啸及一众官员,在码头上,与郑芝龙郑芝凤等人,挥手告别。

    直到望着郑芝龙那50条船只,消失在海天之间,李啸才转身返回。

    李啸其实本想自已亲自率队前往台湾的,但是,现在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李啸去郑重应对。

    那就是,清军第三次入关,就快要开始了。

    在历史上,一个多月后,新成立的清朝,为了抢掠明朝的人口与牲畜,以及炫耀新朝的武力,在农历六月二十七日,第三次入关侵明。

    这次侵明作战,由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作统帅,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副将,统大军十余万,分三路入关侵明。

    历史上,清朝大军奔向冀北,入独石口,八天后,会于北京延庆县,败明军七次,俘获人畜一万三千二百三十。7月3日,北京全城戒严,清军经延庆入居庸关,取昌平,守城总兵巢丕昌投降,明德陵被焚毁,大军直逼北京西直门下。崇祯帝大惊,命文武大臣分守都门,命兵部尚书张凤翼总督各镇援兵,让太监高起潜为监军,然而各镇基本按兵不动,即使有出击的机会,也不敢一战。

    崇祯被汹涌而来的清军吓得要死,不料,清军无意攻打京师,依皇太极先前所定之方针,清军在京城周围不断劫掠,以消耗明军实力。

    大批清军入定兴,下房山,战涿州,攻固安,克文安,破宝坻,一路势如破竹。随后,杀知县赵国鼎,陷顺义。再克怀柔,知县上官荩自杀。清军再占河西,屯兵密云、平谷,一个月内,“遍蹂畿内”,京师之地一片残破。

    大获全胜的统帅阿济格,得意洋洋地向皇太极报告,这次入关作战,共克12城,56战皆胜,获人畜17万9千8百。8月20日,清军撤退,明兵部尚书张凤翼得知后,为了邀功,率京营出京师,从后面赶来,尾随清军,却只敢做做样子,根本不敢对清军发动攻击。

    9月1日,清军携带掠获的18万人畜及其大批物资从容出冷口,凯旋而归。“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他们还砍下木头,写上“各官免送”字样扔于路旁,戏虐明朝将吏,浩浩荡荡,用了四天,才全部走出关外。

    在清军出关后,张凤翼装模做样的向崇祯报告:“斩敌三级”,后被查明是杀良冒功,把崇祯几乎气昏。

    更让人不齿的是,兵部尚书张凤翼,与宣大总督梁廷栋二人,因为自身怯战畏战,且各明明军尽皆惨败,被言官交章弹劾。群情汹汹之下,这二人也知道,清军撤走后,崇祯必会严办自已,故为了求死,两人连日吞食大黄,后来总算运气好,在崇祯追责的谕令到达军营之前,成功自尽。

    李啸回想真实的历史,心下无限感慨。

    为何我大明官军,对于这些入关的清军鞑子,除了被动挨打外,竟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想到这里,李啸心中极其痛楚。

    而最让李啸心中为之不安的,便是宣府镇金汤城的安危。

    因为阿济格率领的清军主力,将与后金第二次侵明一一样,从宣府北路的独石口入关,这十万鞑子大军,对自已在宣府北路建起的雄城金汤城,极可能会有所图谋。

    若李啸在宣府镇的重要据点与立足之地的金汤城有失,那这个羊毛呢绒生产的重镇,这个与蒙古诸部贸易的基地,将彻底不复存在。

    李啸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未雨绸缪,方能有备无患。

    李啸知道,现在的自已,要抓紧时间,立刻开始防卫金汤城的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