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求是报(上)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自从知道在阿拉伯诸部有沟通东西的海图之后,朱允炆一连几天都兴奋的茶饭不思。
在这之前,他的思路也被历史上的大航海运动所限制,认为等到西方的科学学说进入东方,最起码要等到十六世纪,也就是大明中后期才可以,却是忘记了,早在几百年前的隋唐时期,阿拉伯人已经往来欧亚了。
欧洲人可以走阿拉伯转道大明,大明也可以借道阿拉伯进入欧洲啊!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朱允炆一直在想如何让大明诞生现代科学,但他自己的水平有限,根本无法记述一套工整的教材,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无论是数学还是物化,欧洲那边早就有了,但是跟大明一样,并不是主流,现在欧洲的主流,应该还是宗教学,要等到文艺复兴之后才能完全大兴,继而出现科学大爆炸。
蒸汽机、工业革命、全球殖民时代、巨舰大炮!
欧洲的上帝不重视,但他朱允炆重视!
要引进来,让他们跟大明的思想产生冲突,真理越辩越明,要让现代科学的种子碰撞出火花,只要引导的好,大明完全有希望在这个一百年内完善数理基础和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大明的体量,辅以中央集权制下最大效率的支持,提前三百年就开始着手进入工业时代,那都不用等到二十世纪,大明的日月龙凤旗,就可以插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要为西方的思想学术进入大明而提前做准备了!
想到就要做,朱允炆冲双喜说道:“立刻召内阁入觐。”
内阁几人这会这忙着在文华殿处理年底汇总的各项数据统计,接到召见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直到看见朱允炆一连的亢奋,心里便登时明白过来。
皇帝又打算出幺蛾子了!
这几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只要从朱允炆脸上看到这种表情,那就说明准没好事!
“朕要办报。”
果不其然,几人的屁股才刚刚触及椅子,朱允炆一句话就让他们差点坐不住。
“除邸报外,朕要办一份供天下学子各抒胸中所学的文报,名字朕都想好了,叫求是。”
求是,实事求是。
万事万物,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之意。
这就是朱允炆为科学做的准备,让大明上上下下捧着圣贤书的学子放下书本,在这份求是报上大谈他们的思想,并为了他们的思想而对其他迥异反对的思想进行抨击,让他们吵起来,让整个大明都吵起来。
吵得越凶越好,吵到最后,这些人就会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动手实践,理论学就会进步成为实践学。
不仅大明的学子吵,原本打算偷渡送到台湾的那批新学学子,朱允炆也不打算让他们走了,给他们披上新儒学的皮,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做一个出色的网络喷子,狠批旧儒的错误!
不能直接提出新学,要给儒学一个台阶,减少他们的反抗情绪,这样一来,无论是新学胜利还是儒学胜利,那些不要脸的老东西,都会觉得这是儒学的胜利。
朱允炆本来是想一举将儒学给完全击倒并且毁灭掉的,但是这几年的皇帝坐下来,他已是越来越成熟,刚穿越而来那时的狂想已经被他完全抛在了脑后,他毕竟是皇帝,社会的思想形态如何发展,大局是在他手里攥着的,没必要像个愣头青那样,四处炫耀自己的肌肉和屠刀。
这是朱允炆思想上的进步,也是一种鲜活人物形象的合理性,毕竟做了几年的皇帝嘛。他朱允炆又不是一个被植入固定程序的机器人,从刚刚穿越来到去世都毫无变化。
搞出个新儒学也算是给旧儒学一个机会,一个转变的机会,等到思想冲突达到顶峰,理论学势必会进化成实践学,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旧儒学的那套被现实证明是毫无作用的之后,而旧儒又不愿意更改,那时候都不要朱允炆亲自动手,他们就会被社会淘汰。
因为实践学的最有力见证人就是社会需求和百姓,百姓会做出选择,社会也会做出选择。
“敢问陛下,这求是报,规模打算办多大?内容上主要选定哪些方面”
暴昭问了一句,心里还是有些不解。
大明本身是有邸报这种官报的,中枢印发下达北平、十二省和贵州都司,然后地方拿着这份邸报加印再经驿站发到各府,不会再往下到县乡。
而听朱允炆这意思,这一份求是报的规模只怕不会小,那有这个必要吗?
报上说什么?说中枢政策还是明颁皇帝的诏书,整一个类似两宋时期的大诏合集?
让底层的商贾百姓都看看皇帝的文采?
“规模的话,仿照邸报。”
大明全国都有驿站,负责的任务就是跑腿送信,平日里接一些民间的私活盈利,只不过越偏僻的地方越是麻烦些罢了。
“只不过迥于邸报,某些地方朕要做微调。”
朱允炆挥手,双喜拿了几份空白的题本放到四阁的面前,令四人为之一愣。
看到四人不解,朱允炆笑了起来,解释道:“朕听过一句话,叫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很多事不能光靠脑子记,还是用笔写下来,不至于忘掉。”
后世领导开会,与会的干部哪一个不是一个笔记本一杆笔埋头记,这不仅是写给领导看表明自己的认真态度,这也是实打实的一件值得学习借鉴的行为。
皇帝开会,有时候滔滔不绝说了很多的想法,大臣全靠脑子记,能记住多少?
转过头来,皇帝也忘了大臣也忘了,那还治个屁的国。
朱允炆有小本本治国的习惯,那是因为这种习惯确实是一种好习惯,现在,他必须也要让内阁学会养成这个习惯。
“朕来说,你们来记。”
说着话,朱允炆看了一眼杨溥,这个负责御前拟诏的状元公马上明白过来,马上找出一份空白题本,自己也开始屏气凝神准备记录。
“求是报的发送以时间为准,每十日一期,初一、初十和二十各发一期。
而求是报的范围,将不会包括辽东、关西七卫、朵甘都司、云南等地,其余诸省一律在省城、各府城设置报局,印刷出来的报刊所有人都可以看,选一处大的宅子,或者干脆建一个大院,唤‘阅报室’,只要识字的人,交一笔银钱,暂定三十文吧,都可以进入阅报室观看当期或任意一期的报刊,不设观读限制。
而南直隶、浙江、江西这三个地方,求是报的普及要下沉到县一级,在县里就设立报局和阅报室。
观报的读书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来针砭时弊的发表看法,也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日常见闻,都可以以写信署名的形式送给报局,报局每七日汇总交由驿站送抵南京来,朕在南京设报业总局,收上来的信,朕会擢人观读并择优发在下一期的求是报上。
凡是自己的文章登上求是报的学子,将会获得一笔银钱奖励,数额为五十到三百两不等,由中枢报业总局支付,而一旦哪一位学子的文章登报次数达到五次,朕这边做主,破例举才,免科举入翰林。”
说道最后,四阁都有觉得脑子轰隆一声炸响,彻底傻眼。
免科举入翰林?
皇帝的幺蛾子越玩越大了!
自从知道在阿拉伯诸部有沟通东西的海图之后,朱允炆一连几天都兴奋的茶饭不思。
在这之前,他的思路也被历史上的大航海运动所限制,认为等到西方的科学学说进入东方,最起码要等到十六世纪,也就是大明中后期才可以,却是忘记了,早在几百年前的隋唐时期,阿拉伯人已经往来欧亚了。
欧洲人可以走阿拉伯转道大明,大明也可以借道阿拉伯进入欧洲啊!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朱允炆一直在想如何让大明诞生现代科学,但他自己的水平有限,根本无法记述一套工整的教材,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无论是数学还是物化,欧洲那边早就有了,但是跟大明一样,并不是主流,现在欧洲的主流,应该还是宗教学,要等到文艺复兴之后才能完全大兴,继而出现科学大爆炸。
蒸汽机、工业革命、全球殖民时代、巨舰大炮!
欧洲的上帝不重视,但他朱允炆重视!
要引进来,让他们跟大明的思想产生冲突,真理越辩越明,要让现代科学的种子碰撞出火花,只要引导的好,大明完全有希望在这个一百年内完善数理基础和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大明的体量,辅以中央集权制下最大效率的支持,提前三百年就开始着手进入工业时代,那都不用等到二十世纪,大明的日月龙凤旗,就可以插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要为西方的思想学术进入大明而提前做准备了!
想到就要做,朱允炆冲双喜说道:“立刻召内阁入觐。”
内阁几人这会这忙着在文华殿处理年底汇总的各项数据统计,接到召见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直到看见朱允炆一连的亢奋,心里便登时明白过来。
皇帝又打算出幺蛾子了!
这几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只要从朱允炆脸上看到这种表情,那就说明准没好事!
“朕要办报。”
果不其然,几人的屁股才刚刚触及椅子,朱允炆一句话就让他们差点坐不住。
“除邸报外,朕要办一份供天下学子各抒胸中所学的文报,名字朕都想好了,叫求是。”
求是,实事求是。
万事万物,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之意。
这就是朱允炆为科学做的准备,让大明上上下下捧着圣贤书的学子放下书本,在这份求是报上大谈他们的思想,并为了他们的思想而对其他迥异反对的思想进行抨击,让他们吵起来,让整个大明都吵起来。
吵得越凶越好,吵到最后,这些人就会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动手实践,理论学就会进步成为实践学。
不仅大明的学子吵,原本打算偷渡送到台湾的那批新学学子,朱允炆也不打算让他们走了,给他们披上新儒学的皮,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做一个出色的网络喷子,狠批旧儒的错误!
不能直接提出新学,要给儒学一个台阶,减少他们的反抗情绪,这样一来,无论是新学胜利还是儒学胜利,那些不要脸的老东西,都会觉得这是儒学的胜利。
朱允炆本来是想一举将儒学给完全击倒并且毁灭掉的,但是这几年的皇帝坐下来,他已是越来越成熟,刚穿越而来那时的狂想已经被他完全抛在了脑后,他毕竟是皇帝,社会的思想形态如何发展,大局是在他手里攥着的,没必要像个愣头青那样,四处炫耀自己的肌肉和屠刀。
这是朱允炆思想上的进步,也是一种鲜活人物形象的合理性,毕竟做了几年的皇帝嘛。他朱允炆又不是一个被植入固定程序的机器人,从刚刚穿越来到去世都毫无变化。
搞出个新儒学也算是给旧儒学一个机会,一个转变的机会,等到思想冲突达到顶峰,理论学势必会进化成实践学,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旧儒学的那套被现实证明是毫无作用的之后,而旧儒又不愿意更改,那时候都不要朱允炆亲自动手,他们就会被社会淘汰。
因为实践学的最有力见证人就是社会需求和百姓,百姓会做出选择,社会也会做出选择。
“敢问陛下,这求是报,规模打算办多大?内容上主要选定哪些方面”
暴昭问了一句,心里还是有些不解。
大明本身是有邸报这种官报的,中枢印发下达北平、十二省和贵州都司,然后地方拿着这份邸报加印再经驿站发到各府,不会再往下到县乡。
而听朱允炆这意思,这一份求是报的规模只怕不会小,那有这个必要吗?
报上说什么?说中枢政策还是明颁皇帝的诏书,整一个类似两宋时期的大诏合集?
让底层的商贾百姓都看看皇帝的文采?
“规模的话,仿照邸报。”
大明全国都有驿站,负责的任务就是跑腿送信,平日里接一些民间的私活盈利,只不过越偏僻的地方越是麻烦些罢了。
“只不过迥于邸报,某些地方朕要做微调。”
朱允炆挥手,双喜拿了几份空白的题本放到四阁的面前,令四人为之一愣。
看到四人不解,朱允炆笑了起来,解释道:“朕听过一句话,叫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很多事不能光靠脑子记,还是用笔写下来,不至于忘掉。”
后世领导开会,与会的干部哪一个不是一个笔记本一杆笔埋头记,这不仅是写给领导看表明自己的认真态度,这也是实打实的一件值得学习借鉴的行为。
皇帝开会,有时候滔滔不绝说了很多的想法,大臣全靠脑子记,能记住多少?
转过头来,皇帝也忘了大臣也忘了,那还治个屁的国。
朱允炆有小本本治国的习惯,那是因为这种习惯确实是一种好习惯,现在,他必须也要让内阁学会养成这个习惯。
“朕来说,你们来记。”
说着话,朱允炆看了一眼杨溥,这个负责御前拟诏的状元公马上明白过来,马上找出一份空白题本,自己也开始屏气凝神准备记录。
“求是报的发送以时间为准,每十日一期,初一、初十和二十各发一期。
而求是报的范围,将不会包括辽东、关西七卫、朵甘都司、云南等地,其余诸省一律在省城、各府城设置报局,印刷出来的报刊所有人都可以看,选一处大的宅子,或者干脆建一个大院,唤‘阅报室’,只要识字的人,交一笔银钱,暂定三十文吧,都可以进入阅报室观看当期或任意一期的报刊,不设观读限制。
而南直隶、浙江、江西这三个地方,求是报的普及要下沉到县一级,在县里就设立报局和阅报室。
观报的读书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来针砭时弊的发表看法,也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日常见闻,都可以以写信署名的形式送给报局,报局每七日汇总交由驿站送抵南京来,朕在南京设报业总局,收上来的信,朕会擢人观读并择优发在下一期的求是报上。
凡是自己的文章登上求是报的学子,将会获得一笔银钱奖励,数额为五十到三百两不等,由中枢报业总局支付,而一旦哪一位学子的文章登报次数达到五次,朕这边做主,破例举才,免科举入翰林。”
说道最后,四阁都有觉得脑子轰隆一声炸响,彻底傻眼。
免科举入翰林?
皇帝的幺蛾子越玩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