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同道不同心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荀子突来造访,让君王后感到意外。她请荀子坐下,侍女倒水,避免趟尬先说了一些言不由衷的淡话,什么老夫子今天怎么有闲工夫来看看我呀?你是大儒,我本当去学宫看你,只因近来身体不爽,懒出宫门,请老夫子见谅。
荀子的话很真诚:“荀况乃区区学子,怎劳太后看望。蒙大王拜之为师,又职任学宫祭酒,心中常常有愧。”
君王后接下的话却绵里藏计:“荀老夫子!既然齐国待你不薄,你就应当以你渊博的学识助齐国兴旺昌盛呀!”
“是的。”荀子诚恳回复,“荀况数十年多次来到齐国,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不仅期望齐国兴旺昌盛,还期望齐国能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
“对呀!过去先王曾经夸奖过你,如今本宫与建儿也这样期待你。自你从秦国回来,为治理朝政也出了许多好主意。本宫不会忘记你的功劳。不过,在援赵的事情上,你让我很失望。”君王后直言不讳。
“太后,荀况正为此事而来。”
君王后顺口说:“有话请讲。”
“欲统一天下的君王,行事当以天下为尺,决断当以立信为度,举措应变而不穷。且不可只求一时的功利,失却礼义。今秦国行不义,赵国危难在即,齐国若见死不救,当失信于赵国,失信于诸侯,也失信于齐国的百姓。请太后静思明察。”荀子侃侃而谈,越说越激动。
君王后并不认真听荀子的讲述。荀子一边讲,她一边观看宫室中她心爱的小摆设。等荀子停下来,她才似自语地说:“赵国并不是齐国的盟国,而是仇国、敌国。他们联合五国的兵马险些把先王杀死,把齐国灭亡。本宫能援助一个曾把我们置于死地的国家吗?”
荀子辩解:“列国诸侯数百年征战,盟国与敌国经常变换。天下没
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
“荀老夫子!我知道你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为了证明你的道理正确,敢把孟子、墨子、老子都一一批驳,丝毫不留情面。这些圣人君子都不在话下,还有什么人被你驳不倒的呢?”君王后冷冷一笑,又说道,“齐国有自己的百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首先要顾及齐国百姓的利益。绝不能损己而利人,让自己的百姓承担危险,失去安宁。”
说到此,君王后停顿一忽,继续说:“让我把你的心底揭穿吧,你极力主张援助赵国,其真实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齐国,而因为你是赵国人,要报效你自己的故国,对吗?”
荀子虽然已经知道了对他的这一诽谤,如今又从君王后口中说出来,让他更加气愤,立即站起身,向君王后拱手道:“太后!此言从何而来?”
“学宫中的学士和先生都这么说。”君王后不正面回答。
荀子直抒愤慨:“俗儒之论!俗儒之论!荀况我绝不像他们说的那样‘仁慈’,也不像他们所想得那样固守家乡之私。更不像他们所说的,是一个暗藏祸心的奸人!”
“是吗?”君王后问。
荀子明确地告诉君王后:“荀况力主齐国援救赵国,并非为的赵国,而是为的齐国。为齐国和秦国抗衡,为齐国称霸于列国之中。”
荀子的话让君王后为之一动:“啊,你继续说!”
荀子继续讲道:“如今的秦赵长平之战,假如齐国不援救赵国,赵国灭亡,则齐国将立即置身于强秦的威胁之下;假如齐国向赵国伸出援救之手,赵国得胜,则秦国会一蹶不振而龟缩于函谷关内,将多年不敢再出函谷关。齐国则因此信义张扬于天下,长士卒之气,强百姓之志,立君王之威。这是上天赐给齐国称雄列国,踏上一统天下宏图大道的绝好良机。怎么能说荀况力主援赵,心中有私呢?怎么能说荀况不为齐国而为赵国呢?难道那些诽谤荀况的人不是俗而又俗的俗儒吗?”
“哎呀!”君王后为荀子的话所动,向荀子微微一笑表示歉意,“老夫子,学子之言,说说而已,莫要见怪嘛!”
荀子继续说:“赵国使臣到来之初,荀况就向太后谏言,齐国可借此事一举两得。既可伸张正义,令秦国生畏,扬名于外;又可推进朝政革新,削弱不规之臣,整肃于内。这里何有荀况之点滴私心呢?”
荀子的话句句入理,无懈可击,让心存戒心的君王后也不得不附和:“是的。荀老夫子做人的品德本宫是知道的。其实,我并不把那些话信以为真。老夫子先后在齐国数十年,实在已经不是赵国人,应该说是齐国人了,你说不是吗?哈哈哈哈!坐下,请坐下!”
荀子说:“太后!《诗经》上有句话,‘明明在下,赫赫在上。’这句话是说,下面的明亮,是因为上面的光明正大。庶民百姓如果有了妒嫉的朋友,贤良的朋友就不再往来。君王若是有了妒嫉的佞臣,贤良的臣子就不再往来。所以,对于诽谤的话,应当格外小心!”
“秦赵两国集倾国兵力,在长平决战,谁胜谁负,不仅关乎秦赵两国的兴衰,且关乎到列国力量之变化。齐国若想一统天下,就要支持赵国,削弱秦国。这就叫审时度势,因事而变,以王道,治霸道。荀况期望太后慎重三思!”荀子进一步讲出更为深远的道理。
君王后认真思索着荀子的话:“荀老夫子,你的话说得很好,很有道理,援救赵国是件大事,绝不可草率行事,本宫一定要慎重。”
荀子感觉,太后好似听进了他的主张。
但是,君王后又说:“这样大的事情,你的主张本宫听了,其他人的主张,我也听了。最后的主意怎么拿,本宫不想一人做主。”说到这里,君王后把话停住,看了看荀子,“先王留下规矩,像这样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要经过元老们共同商议决断。我想遵照先王遗训,请元老们廷议。”
荀子突来造访,让君王后感到意外。她请荀子坐下,侍女倒水,避免趟尬先说了一些言不由衷的淡话,什么老夫子今天怎么有闲工夫来看看我呀?你是大儒,我本当去学宫看你,只因近来身体不爽,懒出宫门,请老夫子见谅。
荀子的话很真诚:“荀况乃区区学子,怎劳太后看望。蒙大王拜之为师,又职任学宫祭酒,心中常常有愧。”
君王后接下的话却绵里藏计:“荀老夫子!既然齐国待你不薄,你就应当以你渊博的学识助齐国兴旺昌盛呀!”
“是的。”荀子诚恳回复,“荀况数十年多次来到齐国,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不仅期望齐国兴旺昌盛,还期望齐国能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
“对呀!过去先王曾经夸奖过你,如今本宫与建儿也这样期待你。自你从秦国回来,为治理朝政也出了许多好主意。本宫不会忘记你的功劳。不过,在援赵的事情上,你让我很失望。”君王后直言不讳。
“太后,荀况正为此事而来。”
君王后顺口说:“有话请讲。”
“欲统一天下的君王,行事当以天下为尺,决断当以立信为度,举措应变而不穷。且不可只求一时的功利,失却礼义。今秦国行不义,赵国危难在即,齐国若见死不救,当失信于赵国,失信于诸侯,也失信于齐国的百姓。请太后静思明察。”荀子侃侃而谈,越说越激动。
君王后并不认真听荀子的讲述。荀子一边讲,她一边观看宫室中她心爱的小摆设。等荀子停下来,她才似自语地说:“赵国并不是齐国的盟国,而是仇国、敌国。他们联合五国的兵马险些把先王杀死,把齐国灭亡。本宫能援助一个曾把我们置于死地的国家吗?”
荀子辩解:“列国诸侯数百年征战,盟国与敌国经常变换。天下没
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
“荀老夫子!我知道你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为了证明你的道理正确,敢把孟子、墨子、老子都一一批驳,丝毫不留情面。这些圣人君子都不在话下,还有什么人被你驳不倒的呢?”君王后冷冷一笑,又说道,“齐国有自己的百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首先要顾及齐国百姓的利益。绝不能损己而利人,让自己的百姓承担危险,失去安宁。”
说到此,君王后停顿一忽,继续说:“让我把你的心底揭穿吧,你极力主张援助赵国,其真实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齐国,而因为你是赵国人,要报效你自己的故国,对吗?”
荀子虽然已经知道了对他的这一诽谤,如今又从君王后口中说出来,让他更加气愤,立即站起身,向君王后拱手道:“太后!此言从何而来?”
“学宫中的学士和先生都这么说。”君王后不正面回答。
荀子直抒愤慨:“俗儒之论!俗儒之论!荀况我绝不像他们说的那样‘仁慈’,也不像他们所想得那样固守家乡之私。更不像他们所说的,是一个暗藏祸心的奸人!”
“是吗?”君王后问。
荀子明确地告诉君王后:“荀况力主齐国援救赵国,并非为的赵国,而是为的齐国。为齐国和秦国抗衡,为齐国称霸于列国之中。”
荀子的话让君王后为之一动:“啊,你继续说!”
荀子继续讲道:“如今的秦赵长平之战,假如齐国不援救赵国,赵国灭亡,则齐国将立即置身于强秦的威胁之下;假如齐国向赵国伸出援救之手,赵国得胜,则秦国会一蹶不振而龟缩于函谷关内,将多年不敢再出函谷关。齐国则因此信义张扬于天下,长士卒之气,强百姓之志,立君王之威。这是上天赐给齐国称雄列国,踏上一统天下宏图大道的绝好良机。怎么能说荀况力主援赵,心中有私呢?怎么能说荀况不为齐国而为赵国呢?难道那些诽谤荀况的人不是俗而又俗的俗儒吗?”
“哎呀!”君王后为荀子的话所动,向荀子微微一笑表示歉意,“老夫子,学子之言,说说而已,莫要见怪嘛!”
荀子继续说:“赵国使臣到来之初,荀况就向太后谏言,齐国可借此事一举两得。既可伸张正义,令秦国生畏,扬名于外;又可推进朝政革新,削弱不规之臣,整肃于内。这里何有荀况之点滴私心呢?”
荀子的话句句入理,无懈可击,让心存戒心的君王后也不得不附和:“是的。荀老夫子做人的品德本宫是知道的。其实,我并不把那些话信以为真。老夫子先后在齐国数十年,实在已经不是赵国人,应该说是齐国人了,你说不是吗?哈哈哈哈!坐下,请坐下!”
荀子说:“太后!《诗经》上有句话,‘明明在下,赫赫在上。’这句话是说,下面的明亮,是因为上面的光明正大。庶民百姓如果有了妒嫉的朋友,贤良的朋友就不再往来。君王若是有了妒嫉的佞臣,贤良的臣子就不再往来。所以,对于诽谤的话,应当格外小心!”
“秦赵两国集倾国兵力,在长平决战,谁胜谁负,不仅关乎秦赵两国的兴衰,且关乎到列国力量之变化。齐国若想一统天下,就要支持赵国,削弱秦国。这就叫审时度势,因事而变,以王道,治霸道。荀况期望太后慎重三思!”荀子进一步讲出更为深远的道理。
君王后认真思索着荀子的话:“荀老夫子,你的话说得很好,很有道理,援救赵国是件大事,绝不可草率行事,本宫一定要慎重。”
荀子感觉,太后好似听进了他的主张。
但是,君王后又说:“这样大的事情,你的主张本宫听了,其他人的主张,我也听了。最后的主意怎么拿,本宫不想一人做主。”说到这里,君王后把话停住,看了看荀子,“先王留下规矩,像这样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要经过元老们共同商议决断。我想遵照先王遗训,请元老们廷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