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觉担当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接风宴席散去,荀子回到居所,回想齐国君王与太后给予的隆重礼遇,和在秦国遭受的冷言冷语天差地别,不可比拟。一种温馨的回家似的亲切感袭上心头。这些礼遇和欢迎,表明齐国需要他,稷下学宫需要他,齐国年轻的君王和太后需要他。然而在温馨与舒心的同时,也感到身上肩负之沉重,最为沉重的莫过于儒学的命运。
从接风宴上荀子看得出来,他重回稷下学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欢迎。一些逆向刺耳的声音也传进耳中。有人说:“好马不吃回头草。”有人说:“荀况从齐国跑到秦国,秦国不要他,还有脸面再回来,这是恬不知耻。”有人说:“儒士西不入秦,他坏了规矩,活该!”那位稷下学宫原祭酒敬酒的背后就隐藏着这种声音。
“好马不吃回头草”,人是不是也应当和马一样,姑且不论。他在秦国的确是碰了钉子,遭遇了难堪,让他寒心。
春秋时代,孔子周游列国“西不入秦”。到了战国时代,秦国屡屡侵犯关东六国,六国辱骂秦国是虎狼之邦。以“仁”为本的儒家弟子更是对秦国予以鞭抵。因此,“西不入秦”就成了儒家一条不成文的戒律。
荀子思忖,华夏历经五百年战乱,百姓急切期盼天下一统,社会安定,生活安宁。仇恨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知道秦国为什么强大。假如秦国能够接受儒家主张,华夏一统岂不来得要快一点吗?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任用范雎为丞相,封应侯。秦王对范睢信任有加。范睢不只向秦昭王献出“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他还想改变穰侯魏冉专权时对东方各国宾客和辩士一概拒之门外的执政方略。①范睢原是魏国饱受迫害的辩士,友人带他来到秦国,推荐给秦昭王。因魏冉把持朝政,不欢迎外来宾客,范睢在客馆里冷冰冰住了一年多,无人理睬。如今他做了秦国丞相,他要改弦易张,广纳贤才。齐国的稷下学宫人才荟萃,荀子最为有名。所以,范睢职任丞相的第二年,就派人专程将邀请荀子到秦国去的信函送到齐国。
范睢的邀请与荀子的思考不谋而合,所以荀子接到邀请,便准备启程。不想,齐襄王突然去世,举国哀伤,齐襄王待荀子甚厚,无论从国情还是私情来讲,荀子都不能离开齐国。只能待丧事过后,到第二年(前264〕的秋冬,荀子才从临淄千里西行,越太行,渡河水,去到那个被关东六国辱骂的“虎狼之邦”考察一番,亲自看一看那“虎狼之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荀子到秦国的所见所闻都写在他的文章《强国》和《儒效》里。据此我们可以复原荀子在秦国的真实情景。
且说荀子从齐国到了秦国,在都城咸阳与丞相范睢礼节性地会了一面,没有深谈,便走出咸阳,遍观八百里秦川的山山水水,社会民生,市井官府,直到第二年的春夏之交才又回到咸阳,再次与范雎会面。范睢兴致勃勃地问荀子来到秦国看到些什么?
荀子说:“我看到秦国的关塞险峻,地理形势便利,山林川谷美好,天然资源丰富,这是地形上的优越。进入国境,观察秦国习俗,其百姓质朴,其音乐不淫邪,其服装不妖冶,其畏惧官府而顺从,真像是古代之民啊!到了大小城镇的官府,其百吏严肃认真,无不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而不苟且,真像是古之官吏啊!进入国都,观察士大夫,他们出其家门便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不互相勾结,不拉拢私党,莫不明智通达而廉洁奉公,真像是古之士大夫啊!观察秦国的朝廷,退朝之前,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真像是古之朝廷啊!看来秦国历经四代君主,一代比一代强盛,并非侥幸,乃是在所必然。这就是我所见到的秦国。”说到这里,荀子不无感慨,“安闲而有治,简约而周详,不烦劳而有成效,治之至也。秦国很类似啊!”荀子的话是真诚的,决不是客套捧场,范睢听得高兴。当今大儒荀子赞美秦国“治之至也”,这对秦国是很高的褒奖。
只听荀子接着说道:“虽然如此,秦国却仍然有其忧惧啊!”
荀子将话锋扭转,范睢明白下面的话将更紧要,他静心倾听。荀子说:“尽管上面讲的秦国尽而有之,然而,用王者之功名衡量,还相差得很远呀!”
范睢急切地问:“这是为什么呢?”
“怕是没有儒士吧!”荀子进一步讲道,“所以说,完全实行儒道可以称王天下;驳杂地实行儒道可以称霸诸侯;一点也没有就要灭亡。此乃秦之所短也!”
范雎认为荀子不愧为大儒,一眼便看穿了秦国的短板。他把荀子的意见转告秦昭王。秦昭王听了心中却大为不悦,多时不语。范睢希望秦昭王会见荀子,听一听当今大儒的高论。碍于范睢的面子,秦昭王勉强答应。
与秦王会见,这是荀子到秦国来的最大期望。他期盼秦昭王能够接受儒家的治国理念,一统天下,让天下太平早一点到来。不一日,秦昭王召见荀子。荀子满怀希冀地进入秦王宫。但是,让他没有想到,与秦昭王相见,那秦昭王一句寒暄也没有,劈头就问:“听说你批评我大秦国没有儒士是吗?”不等荀子回答,秦昭王又毫不客气地说,“我看儒士对于国家没有什么用处吧!”
秦昭王不礼貌的冰冷话语,给了荀子当头一棒,让荀子吃了一惊。但荀子很快回过神来,以辩士的机敏,把秦昭王非礼的言语变作陈述己见的机会,冷静而直率地说:“所谓儒士者,乃效法先王,崇尚礼义,能使臣子谨慎守职而极其敬重君主的人。君主任用,他就在朝廷尽心办事;君主不任用,则退归百姓,诚实恭顺地做人,必为顺民。虽穷困冻喂,必不以邪道贪图财利;无置锥之地,而明于维护社稷之大义。他的呼唤虽无人响应,然而他却通晓管理万物、调养百姓之纲纪。其地位在人上,他就有王宫的才干;在人下,也是社稷之臣,国之瑰宝。虽隐于穷巷漏屋,人们没有不尊重他的,因为治国之大道的确在他那里。”
听了荀子的论述,秦昭王冰冷的脸色并无改变,又不屑地问:“然则儒士在人上,又能怎么样呢?”
荀子侃侃而谈:“儒士在人上,其作用广大呀!他有坚定的意志,能够使朝政完美,用礼义整肃朝廷,用法规端正官府,使忠、信、爱、利的美德在百姓身上呈现出来。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由此,君主的大义取信于民,通于四海,天下人异口同声地响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尊贵的名声远扬,天下人为之敬慕。所以,近者欢乐歌之颂之,远者不辞劳苦前来投奔,四海之内若一家。凡是人迹所到的地方没有不归附的,这才是百姓拥戴的人君!《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话讲到这里,荀子有些激动,他反问秦昭王:“儒者,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怎么能说儒士对于国家没有用处呢?”
听了荀子真诚热忱、有理有据、带有几分义愤的话语,秦昭王无话可答,但内心并没有被说服。他站起身来,冷冰冰地说了一个“好”字,而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这笑声,不是赞扬,是对那“好”字的否定,是对荀子真诚话语的讥讽,是对荀子所讲的儒士对国家异常重要的轻蔑。一个“好”字,如同锐利的冷箭深深地刺进荀子心中。
秦昭王的如此态度是有来由的。秦国历代君王实行的是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的治国办法。无论何人,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可以封官晋爵。在战场上得到敌人一颗头颅,可以晋爵一级,得田一百亩;若是想做官,可以当薪俸五十担的官。如果得到敌人两颗头颅,晋爵两级,可以当薪俸一百担的官。秦国用这个办法激励臣民比着去打仗立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秦国的历代君王厌恶儒学,秦昭王同样厌恶儒学。他嘲笑荀子那些不切实际的无用空谈,无论范睢再怎么谏言,他也不再见荀子。
“儒学无用”,这样的话,在稷下学宫和其他学派争辩之中,荀子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到过。法家批评“儒学无用”,墨家倍加批评“儒学无用”。但是,从来没有像秦昭王讲“儒学无用”让他感到如此刺耳,如此心疼,如此沉重。因为秦昭王不是一个学者对儒学的攻击,而是一个强劲的大国君王对儒学的否定。
秦昭王刺耳的话语让荀子反思:儒学果真无用吗?冷静想一想,话虽刺耳,却也道出了实情。
孔子周游列国无人理睬,孟子周游列国同样无人见用。当年商鞅来到秦国三次游说秦王,两次用儒家的帝道和王道游说,均被秦王拒绝。第三次,他用法家的主张游说秦王,秦王立刻采用,而且一代一代延续至今。①当今列国争斗,法家受器重,兵家更受追捧,墨家常常为受攻击的弱国息兵。这些学派如今都比儒学活跃兴旺,唯独儒学像一个背时的老太婆无人见爱,到处碰壁。较比法家、兵家、墨家,甚至杨朱学派,儒家的确是“无用”。
孔子春秋末期创建儒学,那时弟子三千,可以说风行一时。儒学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①,盗贼不兴,夜不闭户,安居乐业的大同盛世。这些不仅是儒学的最高理想,也是天下人的共同向往。可是二百多年过去,崇尚儒学的人却越来越少。墨子初学儒学,竟然成为儒学最为激烈的反对派。墨子创立的“兼爱”“非攻”要比儒学更受欢迎。孟子惊呼,“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孔子的儒学是一个美丽的梦幻。像一轮悬挂在天上的明月,美丽无瑕,只可仰视观看。秦昭王的冷漠与嘲讽把荀子从梦幻中惊醒。让荀子痛切地认知,必须正视儒学的弊端,思考儒学的前途,尽快找到让儒学从天上走进现实的途径,否则,儒学就会灭亡。
荀子的秦国之行,虽然没有如愿以偿地得到秦王对儒学的重视和吸纳,却让他彻切领悟到儒学的危机,领悟到拯救儒学,这是一个关乎儒学生死存亡的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孔子去世近二百年,孟子也去世几十年,这个关乎儒学生死存亡的使命,谁来承当?
责无旁贷。荀子感到此时此刻自己理所当然应担负起这副重担。他下定决心,天下不用儒道,而儒道一定要用于天下,在天下立根,在天下开花,在天下结果!
稷下学宫百家云集,那里是探讨学问、改造儒学的最佳所在。所以,一接到齐王建的邀请,他便毫不犹豫地立即起身,离开秦国,重回稷下学宫。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什么“恬不知耻”,那些刺耳的言语他全不在意,他着意思考的是如何完成拯救儒学的历史使命。
在稷门外的欢迎仪式和齐王宫的接风宴上,荀子见到许多久违的先生学士和朝廷官员,唯独没有见到丞相田单①,心中疑惑,向人打听,回说田单病了。问是何病?回说心病。荀子纳闷,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令人尊敬的齐国功勋老臣心病如此沉重呢?
第二天,荀子一早起来,让韩非备车,他要去看望田相国。韩非提醒老师,明日要在学宫讲学,一路劳苦,应该休息休息。但荀子坚持要去,韩非只得从命。
荀子乘车疾行,多处寻找,天近午时,也没有见到人影。听说田单常在淄水钓鱼,荀子便乘车奔淄水而去。
来到淄水岸边,荀子下车瞭望,只见淄水随着山势曲折流向远方,田野空旷,并无一人。失望之中,忽见河水转弯的山凹处似乎躺着一个人,用蓑衣盖着脸面。荀子走到山凹处,细看那躺着的人,身边放着钓鱼的长竿,此人正是丞相田单。
二人的感慨相同,对未来的展望却不相同。田单劝告荀子,如果想寻找一个安静之所探究学问,那就不要在齐国,这里只能增添烦恼。
荀子看着田单,沉默半晌,没有说话。只见淄水在眼前汹涌澎湃,滚滚东去。他回过头来严肃地正告田单:“我不似你这样悠闲,我要寻找的是大鹏,是雄鹰,是吼声震天的雄狮!”
荀子的话语是那样坚定。他激情地追忆以往,当年燕、赵、秦、楚、魏五国联合讨伐齐国,齐军惨败,君王被杀,齐国处于灭亡之境。而田单,当时只不过是一个管理市场的小吏。可他不甘心做亡国之奴,带了一家老小逃至即墨小城。用他的智慧和勇敢取得大家信任,被公推为将军,与城中军民共同坚守城池。散尽饮食给士卒,把自己的妻子儿女也都编入军伍之中,摆下火牛阵,出奇制胜,以七千包括老弱残兵在内的兵马,杀退了数十万燕国大军,一鼓作气收复了齐国失去的大片国土。那个时候,许多人都说田单可以在齐国自立为王,田单也的确能够面南称王,但是田单没有。而是修建栈道木阁,亲自到城阳迎出了躲藏在山中的太子,辅佐他重建了齐国,这就是去世不久的齐襄王。①这样一个勇敢智慧的人,一个坦坦荡荡的人,一个无私无畏的人,还不是大鹏吗?还不是雄鹰吗?还不是雄狮吗?
荀子想用过去的辉煌激起田单心中重新燃起的火花,可是田单摇头叹息,说那些都过去了……
田单告诉荀子,假如要齐国一统天下,如果说先王在世的时候还有一点希望,自从先王下世之后,齐国则绝无可能。而今君王无志,臣子贪心,那些野心狂妄之徒,他们飞扬跋扈,要把整个齐国分割,吞进自己的腹中。莫说田单不是雄鹰,即便是雄鹰,也被他们折断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
田单从山凹里取出一卷竹简要荀子看,说:“你看看,你看看,这都是一些什么人!先王下世三年来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
荀子接过竹简,打开来仔细观看。一边看,一边说嗯,好,好!这就是你告病家中,修养身心之所得吗?”
听荀子问到这里,田单无限感伤,将多日藏在心中的苦水一并向这位知心者倾诉。他告诉荀子,当年的田单为齐国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可是而今的田单却畏惧心寒。当年他率领即墨小城的兵马,打败了要灭亡齐国的五国联军,辅佐君王重新立国,堂堂正正,无私无畏。而结果如何呢?九位在先王身边非常得宠的臣子,他们觉得田单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竟然做了齐国丞相,竟然官居他们之上。他们心怀不满,便纠合在一起,无中生有,诬陷田单阴谋反叛,想要害死田单。这些往事荀子都知道,还曾经为田单在先王面前进言。
当年先王英明,以反坐之罪斩杀了那些诬陷害人之徒。①然而,从此也就种下了祸根。那些被抄斩的奸人的兄弟、亲朋,将仇恨记在田单的身上。先王下世之后,他们扬言要为自己的亲人鸣冤报仇。有人要杀田单,有人要取代田单的相国,还有一些野心勃勃的高官贵族,伺机而动,与这些心怀仇恨的人纠合一起,肆无忌惮,蔑视王权,拒不交国家赋税,私养兵马,私扩封地,妄想夺取最高的权力。这就是如今的齐国。
田单无比激动地对荀子说:“你看看,你看看,如今的齐国还像一个国家吗?我田单看得明明白白,心里边清清楚楚。可是大王年幼,太后专断又性情多变,我身为相国,是前进不能,后退无路呀!”
听到田单的话,荀子明白了今日田单的处境,他说:“田相国,我问你,你记下他们的这些罪状,想要做什么?是想和他们清算吗?不知道你是否想过,他们是你的敌人,也是齐国的敌人。而今列国争斗,荣衰在转瞬之间。难道你要抛弃你用生命换来的齐国,眼睁睁看着齐国葬送在这些小人、恶人、奸人的手中吗?难道你愿意看到你的同胞在列国残酷的争斗之中被残杀,被奴役,被羞辱,被灭亡吗?难道你不想让齐国强盛起来,成为一统天下的大国吗?”
荀子见田单激动欲语,也为之动情难抑,继续说下去:“如今你是齐国的相国,你是百官之长,你是执掌齐国政务的人。齐国的百姓天天看着你,齐国的君王和百官天天期待着你。你对先王有功,先王信赖你。你对齐国有功,齐国的百姓敬仰你。你应该协助当今的大王使齐国更兴旺,更强盛。而今,先王的尸骨未寒,奸邪之势猖獗,齐国**人搅得混乱一团。你不挥戈上阵,反而不战自退,要当可耻的逃兵。当年那个足智多谋的田单哪里去了?那个勇敢无敌的田单哪里去了?那个无私无畏的田单哪里去了?”
田单猛然将鱼竿折断:“老夫子!田单不是无血性的庸碌之辈。田单报效齐国,绝不退避!”
田单气宇轩昂地与荀子并肩坐在轩车上,穿过繁华的临淄街头闹市,走向王宫。
接风宴席散去,荀子回到居所,回想齐国君王与太后给予的隆重礼遇,和在秦国遭受的冷言冷语天差地别,不可比拟。一种温馨的回家似的亲切感袭上心头。这些礼遇和欢迎,表明齐国需要他,稷下学宫需要他,齐国年轻的君王和太后需要他。然而在温馨与舒心的同时,也感到身上肩负之沉重,最为沉重的莫过于儒学的命运。
从接风宴上荀子看得出来,他重回稷下学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欢迎。一些逆向刺耳的声音也传进耳中。有人说:“好马不吃回头草。”有人说:“荀况从齐国跑到秦国,秦国不要他,还有脸面再回来,这是恬不知耻。”有人说:“儒士西不入秦,他坏了规矩,活该!”那位稷下学宫原祭酒敬酒的背后就隐藏着这种声音。
“好马不吃回头草”,人是不是也应当和马一样,姑且不论。他在秦国的确是碰了钉子,遭遇了难堪,让他寒心。
春秋时代,孔子周游列国“西不入秦”。到了战国时代,秦国屡屡侵犯关东六国,六国辱骂秦国是虎狼之邦。以“仁”为本的儒家弟子更是对秦国予以鞭抵。因此,“西不入秦”就成了儒家一条不成文的戒律。
荀子思忖,华夏历经五百年战乱,百姓急切期盼天下一统,社会安定,生活安宁。仇恨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知道秦国为什么强大。假如秦国能够接受儒家主张,华夏一统岂不来得要快一点吗?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任用范雎为丞相,封应侯。秦王对范睢信任有加。范睢不只向秦昭王献出“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他还想改变穰侯魏冉专权时对东方各国宾客和辩士一概拒之门外的执政方略。①范睢原是魏国饱受迫害的辩士,友人带他来到秦国,推荐给秦昭王。因魏冉把持朝政,不欢迎外来宾客,范睢在客馆里冷冰冰住了一年多,无人理睬。如今他做了秦国丞相,他要改弦易张,广纳贤才。齐国的稷下学宫人才荟萃,荀子最为有名。所以,范睢职任丞相的第二年,就派人专程将邀请荀子到秦国去的信函送到齐国。
范睢的邀请与荀子的思考不谋而合,所以荀子接到邀请,便准备启程。不想,齐襄王突然去世,举国哀伤,齐襄王待荀子甚厚,无论从国情还是私情来讲,荀子都不能离开齐国。只能待丧事过后,到第二年(前264〕的秋冬,荀子才从临淄千里西行,越太行,渡河水,去到那个被关东六国辱骂的“虎狼之邦”考察一番,亲自看一看那“虎狼之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荀子到秦国的所见所闻都写在他的文章《强国》和《儒效》里。据此我们可以复原荀子在秦国的真实情景。
且说荀子从齐国到了秦国,在都城咸阳与丞相范睢礼节性地会了一面,没有深谈,便走出咸阳,遍观八百里秦川的山山水水,社会民生,市井官府,直到第二年的春夏之交才又回到咸阳,再次与范雎会面。范睢兴致勃勃地问荀子来到秦国看到些什么?
荀子说:“我看到秦国的关塞险峻,地理形势便利,山林川谷美好,天然资源丰富,这是地形上的优越。进入国境,观察秦国习俗,其百姓质朴,其音乐不淫邪,其服装不妖冶,其畏惧官府而顺从,真像是古代之民啊!到了大小城镇的官府,其百吏严肃认真,无不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而不苟且,真像是古之官吏啊!进入国都,观察士大夫,他们出其家门便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不互相勾结,不拉拢私党,莫不明智通达而廉洁奉公,真像是古之士大夫啊!观察秦国的朝廷,退朝之前,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真像是古之朝廷啊!看来秦国历经四代君主,一代比一代强盛,并非侥幸,乃是在所必然。这就是我所见到的秦国。”说到这里,荀子不无感慨,“安闲而有治,简约而周详,不烦劳而有成效,治之至也。秦国很类似啊!”荀子的话是真诚的,决不是客套捧场,范睢听得高兴。当今大儒荀子赞美秦国“治之至也”,这对秦国是很高的褒奖。
只听荀子接着说道:“虽然如此,秦国却仍然有其忧惧啊!”
荀子将话锋扭转,范睢明白下面的话将更紧要,他静心倾听。荀子说:“尽管上面讲的秦国尽而有之,然而,用王者之功名衡量,还相差得很远呀!”
范睢急切地问:“这是为什么呢?”
“怕是没有儒士吧!”荀子进一步讲道,“所以说,完全实行儒道可以称王天下;驳杂地实行儒道可以称霸诸侯;一点也没有就要灭亡。此乃秦之所短也!”
范雎认为荀子不愧为大儒,一眼便看穿了秦国的短板。他把荀子的意见转告秦昭王。秦昭王听了心中却大为不悦,多时不语。范睢希望秦昭王会见荀子,听一听当今大儒的高论。碍于范睢的面子,秦昭王勉强答应。
与秦王会见,这是荀子到秦国来的最大期望。他期盼秦昭王能够接受儒家的治国理念,一统天下,让天下太平早一点到来。不一日,秦昭王召见荀子。荀子满怀希冀地进入秦王宫。但是,让他没有想到,与秦昭王相见,那秦昭王一句寒暄也没有,劈头就问:“听说你批评我大秦国没有儒士是吗?”不等荀子回答,秦昭王又毫不客气地说,“我看儒士对于国家没有什么用处吧!”
秦昭王不礼貌的冰冷话语,给了荀子当头一棒,让荀子吃了一惊。但荀子很快回过神来,以辩士的机敏,把秦昭王非礼的言语变作陈述己见的机会,冷静而直率地说:“所谓儒士者,乃效法先王,崇尚礼义,能使臣子谨慎守职而极其敬重君主的人。君主任用,他就在朝廷尽心办事;君主不任用,则退归百姓,诚实恭顺地做人,必为顺民。虽穷困冻喂,必不以邪道贪图财利;无置锥之地,而明于维护社稷之大义。他的呼唤虽无人响应,然而他却通晓管理万物、调养百姓之纲纪。其地位在人上,他就有王宫的才干;在人下,也是社稷之臣,国之瑰宝。虽隐于穷巷漏屋,人们没有不尊重他的,因为治国之大道的确在他那里。”
听了荀子的论述,秦昭王冰冷的脸色并无改变,又不屑地问:“然则儒士在人上,又能怎么样呢?”
荀子侃侃而谈:“儒士在人上,其作用广大呀!他有坚定的意志,能够使朝政完美,用礼义整肃朝廷,用法规端正官府,使忠、信、爱、利的美德在百姓身上呈现出来。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由此,君主的大义取信于民,通于四海,天下人异口同声地响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尊贵的名声远扬,天下人为之敬慕。所以,近者欢乐歌之颂之,远者不辞劳苦前来投奔,四海之内若一家。凡是人迹所到的地方没有不归附的,这才是百姓拥戴的人君!《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话讲到这里,荀子有些激动,他反问秦昭王:“儒者,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怎么能说儒士对于国家没有用处呢?”
听了荀子真诚热忱、有理有据、带有几分义愤的话语,秦昭王无话可答,但内心并没有被说服。他站起身来,冷冰冰地说了一个“好”字,而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这笑声,不是赞扬,是对那“好”字的否定,是对荀子真诚话语的讥讽,是对荀子所讲的儒士对国家异常重要的轻蔑。一个“好”字,如同锐利的冷箭深深地刺进荀子心中。
秦昭王的如此态度是有来由的。秦国历代君王实行的是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的治国办法。无论何人,只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可以封官晋爵。在战场上得到敌人一颗头颅,可以晋爵一级,得田一百亩;若是想做官,可以当薪俸五十担的官。如果得到敌人两颗头颅,晋爵两级,可以当薪俸一百担的官。秦国用这个办法激励臣民比着去打仗立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秦国的历代君王厌恶儒学,秦昭王同样厌恶儒学。他嘲笑荀子那些不切实际的无用空谈,无论范睢再怎么谏言,他也不再见荀子。
“儒学无用”,这样的话,在稷下学宫和其他学派争辩之中,荀子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到过。法家批评“儒学无用”,墨家倍加批评“儒学无用”。但是,从来没有像秦昭王讲“儒学无用”让他感到如此刺耳,如此心疼,如此沉重。因为秦昭王不是一个学者对儒学的攻击,而是一个强劲的大国君王对儒学的否定。
秦昭王刺耳的话语让荀子反思:儒学果真无用吗?冷静想一想,话虽刺耳,却也道出了实情。
孔子周游列国无人理睬,孟子周游列国同样无人见用。当年商鞅来到秦国三次游说秦王,两次用儒家的帝道和王道游说,均被秦王拒绝。第三次,他用法家的主张游说秦王,秦王立刻采用,而且一代一代延续至今。①当今列国争斗,法家受器重,兵家更受追捧,墨家常常为受攻击的弱国息兵。这些学派如今都比儒学活跃兴旺,唯独儒学像一个背时的老太婆无人见爱,到处碰壁。较比法家、兵家、墨家,甚至杨朱学派,儒家的确是“无用”。
孔子春秋末期创建儒学,那时弟子三千,可以说风行一时。儒学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①,盗贼不兴,夜不闭户,安居乐业的大同盛世。这些不仅是儒学的最高理想,也是天下人的共同向往。可是二百多年过去,崇尚儒学的人却越来越少。墨子初学儒学,竟然成为儒学最为激烈的反对派。墨子创立的“兼爱”“非攻”要比儒学更受欢迎。孟子惊呼,“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孔子的儒学是一个美丽的梦幻。像一轮悬挂在天上的明月,美丽无瑕,只可仰视观看。秦昭王的冷漠与嘲讽把荀子从梦幻中惊醒。让荀子痛切地认知,必须正视儒学的弊端,思考儒学的前途,尽快找到让儒学从天上走进现实的途径,否则,儒学就会灭亡。
荀子的秦国之行,虽然没有如愿以偿地得到秦王对儒学的重视和吸纳,却让他彻切领悟到儒学的危机,领悟到拯救儒学,这是一个关乎儒学生死存亡的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孔子去世近二百年,孟子也去世几十年,这个关乎儒学生死存亡的使命,谁来承当?
责无旁贷。荀子感到此时此刻自己理所当然应担负起这副重担。他下定决心,天下不用儒道,而儒道一定要用于天下,在天下立根,在天下开花,在天下结果!
稷下学宫百家云集,那里是探讨学问、改造儒学的最佳所在。所以,一接到齐王建的邀请,他便毫不犹豫地立即起身,离开秦国,重回稷下学宫。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什么“恬不知耻”,那些刺耳的言语他全不在意,他着意思考的是如何完成拯救儒学的历史使命。
在稷门外的欢迎仪式和齐王宫的接风宴上,荀子见到许多久违的先生学士和朝廷官员,唯独没有见到丞相田单①,心中疑惑,向人打听,回说田单病了。问是何病?回说心病。荀子纳闷,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令人尊敬的齐国功勋老臣心病如此沉重呢?
第二天,荀子一早起来,让韩非备车,他要去看望田相国。韩非提醒老师,明日要在学宫讲学,一路劳苦,应该休息休息。但荀子坚持要去,韩非只得从命。
荀子乘车疾行,多处寻找,天近午时,也没有见到人影。听说田单常在淄水钓鱼,荀子便乘车奔淄水而去。
来到淄水岸边,荀子下车瞭望,只见淄水随着山势曲折流向远方,田野空旷,并无一人。失望之中,忽见河水转弯的山凹处似乎躺着一个人,用蓑衣盖着脸面。荀子走到山凹处,细看那躺着的人,身边放着钓鱼的长竿,此人正是丞相田单。
二人的感慨相同,对未来的展望却不相同。田单劝告荀子,如果想寻找一个安静之所探究学问,那就不要在齐国,这里只能增添烦恼。
荀子看着田单,沉默半晌,没有说话。只见淄水在眼前汹涌澎湃,滚滚东去。他回过头来严肃地正告田单:“我不似你这样悠闲,我要寻找的是大鹏,是雄鹰,是吼声震天的雄狮!”
荀子的话语是那样坚定。他激情地追忆以往,当年燕、赵、秦、楚、魏五国联合讨伐齐国,齐军惨败,君王被杀,齐国处于灭亡之境。而田单,当时只不过是一个管理市场的小吏。可他不甘心做亡国之奴,带了一家老小逃至即墨小城。用他的智慧和勇敢取得大家信任,被公推为将军,与城中军民共同坚守城池。散尽饮食给士卒,把自己的妻子儿女也都编入军伍之中,摆下火牛阵,出奇制胜,以七千包括老弱残兵在内的兵马,杀退了数十万燕国大军,一鼓作气收复了齐国失去的大片国土。那个时候,许多人都说田单可以在齐国自立为王,田单也的确能够面南称王,但是田单没有。而是修建栈道木阁,亲自到城阳迎出了躲藏在山中的太子,辅佐他重建了齐国,这就是去世不久的齐襄王。①这样一个勇敢智慧的人,一个坦坦荡荡的人,一个无私无畏的人,还不是大鹏吗?还不是雄鹰吗?还不是雄狮吗?
荀子想用过去的辉煌激起田单心中重新燃起的火花,可是田单摇头叹息,说那些都过去了……
田单告诉荀子,假如要齐国一统天下,如果说先王在世的时候还有一点希望,自从先王下世之后,齐国则绝无可能。而今君王无志,臣子贪心,那些野心狂妄之徒,他们飞扬跋扈,要把整个齐国分割,吞进自己的腹中。莫说田单不是雄鹰,即便是雄鹰,也被他们折断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
田单从山凹里取出一卷竹简要荀子看,说:“你看看,你看看,这都是一些什么人!先王下世三年来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
荀子接过竹简,打开来仔细观看。一边看,一边说嗯,好,好!这就是你告病家中,修养身心之所得吗?”
听荀子问到这里,田单无限感伤,将多日藏在心中的苦水一并向这位知心者倾诉。他告诉荀子,当年的田单为齐国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可是而今的田单却畏惧心寒。当年他率领即墨小城的兵马,打败了要灭亡齐国的五国联军,辅佐君王重新立国,堂堂正正,无私无畏。而结果如何呢?九位在先王身边非常得宠的臣子,他们觉得田单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竟然做了齐国丞相,竟然官居他们之上。他们心怀不满,便纠合在一起,无中生有,诬陷田单阴谋反叛,想要害死田单。这些往事荀子都知道,还曾经为田单在先王面前进言。
当年先王英明,以反坐之罪斩杀了那些诬陷害人之徒。①然而,从此也就种下了祸根。那些被抄斩的奸人的兄弟、亲朋,将仇恨记在田单的身上。先王下世之后,他们扬言要为自己的亲人鸣冤报仇。有人要杀田单,有人要取代田单的相国,还有一些野心勃勃的高官贵族,伺机而动,与这些心怀仇恨的人纠合一起,肆无忌惮,蔑视王权,拒不交国家赋税,私养兵马,私扩封地,妄想夺取最高的权力。这就是如今的齐国。
田单无比激动地对荀子说:“你看看,你看看,如今的齐国还像一个国家吗?我田单看得明明白白,心里边清清楚楚。可是大王年幼,太后专断又性情多变,我身为相国,是前进不能,后退无路呀!”
听到田单的话,荀子明白了今日田单的处境,他说:“田相国,我问你,你记下他们的这些罪状,想要做什么?是想和他们清算吗?不知道你是否想过,他们是你的敌人,也是齐国的敌人。而今列国争斗,荣衰在转瞬之间。难道你要抛弃你用生命换来的齐国,眼睁睁看着齐国葬送在这些小人、恶人、奸人的手中吗?难道你愿意看到你的同胞在列国残酷的争斗之中被残杀,被奴役,被羞辱,被灭亡吗?难道你不想让齐国强盛起来,成为一统天下的大国吗?”
荀子见田单激动欲语,也为之动情难抑,继续说下去:“如今你是齐国的相国,你是百官之长,你是执掌齐国政务的人。齐国的百姓天天看着你,齐国的君王和百官天天期待着你。你对先王有功,先王信赖你。你对齐国有功,齐国的百姓敬仰你。你应该协助当今的大王使齐国更兴旺,更强盛。而今,先王的尸骨未寒,奸邪之势猖獗,齐国**人搅得混乱一团。你不挥戈上阵,反而不战自退,要当可耻的逃兵。当年那个足智多谋的田单哪里去了?那个勇敢无敌的田单哪里去了?那个无私无畏的田单哪里去了?”
田单猛然将鱼竿折断:“老夫子!田单不是无血性的庸碌之辈。田单报效齐国,绝不退避!”
田单气宇轩昂地与荀子并肩坐在轩车上,穿过繁华的临淄街头闹市,走向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