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六节 天路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因着此番攻略吐蕃的安排,主帅韦晞反倒跑在了部队前列,唐军副帅李谨行反倒象个主帅的样子,统帅大部队后行,他的部队浩浩荡荡,有骑兵、步兵、工程兵和民夫,人数达到三十二万之多,不久加上了归降的吐蕃人,人马众多,声势浩大。
赶着前军的屁股,眼巴巴地望着前军越走越远,最终连影子都看不到了。
好在骑传始终通畅,并且路上没有见过大股唐军败阵的踪迹,让李谨行放得下心,遂专心从事以下诸事:
清剿前军没来得及清扫吐蕃人;
他的部队越走越少,沿途设下营垒、补给点;
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修路!
修建的主要是土路,部分是水泥路,还有水泥桥。
为什么是土路居多呢?
因为唐蕃古道有它的先天优势如下:
一、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势平缓,施工比较容易;
讲起来古人不傻,在高原上千百条路径找到并走出了唐蕃古道,所过虽是原始无人烟的草地,但地方异常平坦,拔海高度甚高则有之,而峻拔的山形却不多见。
归纳为:缓缓上高度,平平走征途,逐渐上升的道路,并没有险峻的大起大落,青藏线上的高山不多,较多平坦的道路,没有跌宕起伏的感觉,容易适应。
只要你适应了高原反应,其实,青藏线不难走,也不难打!
之前薛仁贵不知啊,结果打得一塌糊涂。
韦晞却知难而进,长期组织军队进行高原反应适应训练,结果吐蕃人眼睁睁地看着唐军生龙活虎般冲来,高原上的气候似乎对唐军无甚影响,不由得看傻了眼。
一定程度上竟成为了吐蕃人投降唐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吐蕃人感到沮丧:天时地利都不在他们这边了。
二、所经地区的黄河源以上,也在长江三大源流的上部,河水较浅,易于徒涉,也易于修桥;
三、高寒风大、无大雪封山之忧;
风雪虽然凌厉,但由于地势平整,风吹过去,雪被吹走,不存积雪。
没有积雪,就不会有融水侵蚀路面,使得道路长久。
四、冰冻层厚、无塌方和翻浆之患;
是的,土地坚硬,许多道路百年不变,所建道路踏实。
五、气候寒冷无雪崩,也无冰川流动和泥石流等情况。
六、道路本身已经成形,稍作修整,因为吐蕃人就沿着这条道路,奔赴进攻唐朝或者与唐朝通商、交流。
它的麻烦在于,线路漫长,物资运输和后勤补给不易。
起初,李谨行按照计划,预计动用五万工程兵,十五万之多的民夫,计划中甚至准备死上一半人。
但很快发现了实际远超预期,所到如入无人之处,吐蕃人不知道是不是被主帅韦晞施展了魔法,居然,不来打唐军!
欢迎唐军、拥护唐军。
结果一问,这带的吐蕃人许多都是论钦陵的拥趸,唐军打着为他报仇的旗号,那些吐蕃人支持唐军。
再有,道路境况异常的好走,超乎想象。
李谨行当机立断!
将后勤力量减少一半,步兵也减少三万!
多出来的牛马羊骆驼照带,如此出征唐军的保障更加有力。
三万工程兵作为修路主力,带有充足的牛马羊骆驼、粮草药品、铁锹、十字镐等工具,还有水泥!
他们一边勘探,一路修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早日把路修到逻些。
这条道路,按韦大将军的说法,那就是天路!
筑路大军云集,听文工团(文工团在战争时期确实很有用处)的三位女歌手唱起了《天路》: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那神鹰披着那霞光……
李谨行听过这首歌,有所触动,亲自抓起了筑路业务,这么做他是聪明的,仗都给韦晞打去了,那李谨行能给征战留下什么呢?
那就是修筑天路!
他们的修路是平整道路,建筑边沿,设立里程坐标、方向标志,唐军采取的是不断前进,沿路留下一队队的工程兵,分片包干,同时开工修筑各个路段,最后连结在一起。
如此分段开工,大大地提高了修路的速度。
虽说不毛戈壁,修筑容易,但路遇种种问题。
有的沟渠遍地,建筑工程量很大,凭借着较为充足的人力和畜力,修路大军的士气高涨,除了较好的保障,还有较高的物质奖励,以及留名---完成的地段都会立碑记录参加的工程人员,同时有本详尽的《天路志》,除了记录修路的经历,副册将记录所有参加修路的名字,从而青史留名!
参加筑路者还将得到韦大将军发下的军功纪念章,朝廷没有,由韦晞设立,分为金、银、铜星奖章,表彰记念意义浓郁,深得军人们喜欢。
所有参与者激情四溢,人人干劲冲天,彼此间展开竞争,队与队之间比赛,队员之间比划,劳动号子响彻去霄,惊天动地,形成了一幅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他们的辛苦,将永载史册。
在竞赛中,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有的工程兵超额几倍完成了每天的工作量,许多人手打起了水泡,流血化脓,仍然坚持劳动,轻伤不下工地。他们不怕缺氧头晕,不怕高山反应,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克服种种困难,出色的完成了修路任务。
唐军工程兵以惊人的速度把道路向前推进,他们凭借着不怕艰苦、不怕流血的苦干精神,形成了一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洪流,任何艰难险阻,也挡不住、压不倒。硬生生地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修成一条天路!
与进攻部队相比,修路部队遇到的麻烦不少,他们见识到六月飞霜,变天,一夜之间由夏入冬,天降大雪,让唐人明白了为什么吐蕃人哪怕是夏天也依旧穿着皮衫的原因。
夏天不穿皮衫,很可能会被冻死!
时而大雨加小雨,道路一片泥泞,没说的,天晴后上水泥!(不多雨水的道路只修土路即可)。
再有上到山坡时,发现大伙儿身处云雾中了,雨,就从前后左右下来,冷得要命,天气奇寒,严重缺氧,呼吸困难,高原反应让整整百人病倒!
在山口处,风大呼啸,搭建的帐蓬俱被吹飞,人难立足,还要修路!
因为工程重负荷,带去的骡马骆驼,很多倒毙。
……
当战斗部队兴高采烈地说起他们有天公作美时,工程部队苦笑着说带领你们的是天子的女婿,我们没那福气!
不止修路,还设立了道路养护站、兵站、运输站和定居点,天路就象一条纽带,大唐的鄯州直达大唐的拉萨(被韦晞改的名字),从而,大唐彻底地将青藏高原纳入版图!(未完待续。)
因着此番攻略吐蕃的安排,主帅韦晞反倒跑在了部队前列,唐军副帅李谨行反倒象个主帅的样子,统帅大部队后行,他的部队浩浩荡荡,有骑兵、步兵、工程兵和民夫,人数达到三十二万之多,不久加上了归降的吐蕃人,人马众多,声势浩大。
赶着前军的屁股,眼巴巴地望着前军越走越远,最终连影子都看不到了。
好在骑传始终通畅,并且路上没有见过大股唐军败阵的踪迹,让李谨行放得下心,遂专心从事以下诸事:
清剿前军没来得及清扫吐蕃人;
他的部队越走越少,沿途设下营垒、补给点;
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修路!
修建的主要是土路,部分是水泥路,还有水泥桥。
为什么是土路居多呢?
因为唐蕃古道有它的先天优势如下:
一、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势平缓,施工比较容易;
讲起来古人不傻,在高原上千百条路径找到并走出了唐蕃古道,所过虽是原始无人烟的草地,但地方异常平坦,拔海高度甚高则有之,而峻拔的山形却不多见。
归纳为:缓缓上高度,平平走征途,逐渐上升的道路,并没有险峻的大起大落,青藏线上的高山不多,较多平坦的道路,没有跌宕起伏的感觉,容易适应。
只要你适应了高原反应,其实,青藏线不难走,也不难打!
之前薛仁贵不知啊,结果打得一塌糊涂。
韦晞却知难而进,长期组织军队进行高原反应适应训练,结果吐蕃人眼睁睁地看着唐军生龙活虎般冲来,高原上的气候似乎对唐军无甚影响,不由得看傻了眼。
一定程度上竟成为了吐蕃人投降唐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吐蕃人感到沮丧:天时地利都不在他们这边了。
二、所经地区的黄河源以上,也在长江三大源流的上部,河水较浅,易于徒涉,也易于修桥;
三、高寒风大、无大雪封山之忧;
风雪虽然凌厉,但由于地势平整,风吹过去,雪被吹走,不存积雪。
没有积雪,就不会有融水侵蚀路面,使得道路长久。
四、冰冻层厚、无塌方和翻浆之患;
是的,土地坚硬,许多道路百年不变,所建道路踏实。
五、气候寒冷无雪崩,也无冰川流动和泥石流等情况。
六、道路本身已经成形,稍作修整,因为吐蕃人就沿着这条道路,奔赴进攻唐朝或者与唐朝通商、交流。
它的麻烦在于,线路漫长,物资运输和后勤补给不易。
起初,李谨行按照计划,预计动用五万工程兵,十五万之多的民夫,计划中甚至准备死上一半人。
但很快发现了实际远超预期,所到如入无人之处,吐蕃人不知道是不是被主帅韦晞施展了魔法,居然,不来打唐军!
欢迎唐军、拥护唐军。
结果一问,这带的吐蕃人许多都是论钦陵的拥趸,唐军打着为他报仇的旗号,那些吐蕃人支持唐军。
再有,道路境况异常的好走,超乎想象。
李谨行当机立断!
将后勤力量减少一半,步兵也减少三万!
多出来的牛马羊骆驼照带,如此出征唐军的保障更加有力。
三万工程兵作为修路主力,带有充足的牛马羊骆驼、粮草药品、铁锹、十字镐等工具,还有水泥!
他们一边勘探,一路修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早日把路修到逻些。
这条道路,按韦大将军的说法,那就是天路!
筑路大军云集,听文工团(文工团在战争时期确实很有用处)的三位女歌手唱起了《天路》: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那神鹰披着那霞光……
李谨行听过这首歌,有所触动,亲自抓起了筑路业务,这么做他是聪明的,仗都给韦晞打去了,那李谨行能给征战留下什么呢?
那就是修筑天路!
他们的修路是平整道路,建筑边沿,设立里程坐标、方向标志,唐军采取的是不断前进,沿路留下一队队的工程兵,分片包干,同时开工修筑各个路段,最后连结在一起。
如此分段开工,大大地提高了修路的速度。
虽说不毛戈壁,修筑容易,但路遇种种问题。
有的沟渠遍地,建筑工程量很大,凭借着较为充足的人力和畜力,修路大军的士气高涨,除了较好的保障,还有较高的物质奖励,以及留名---完成的地段都会立碑记录参加的工程人员,同时有本详尽的《天路志》,除了记录修路的经历,副册将记录所有参加修路的名字,从而青史留名!
参加筑路者还将得到韦大将军发下的军功纪念章,朝廷没有,由韦晞设立,分为金、银、铜星奖章,表彰记念意义浓郁,深得军人们喜欢。
所有参与者激情四溢,人人干劲冲天,彼此间展开竞争,队与队之间比赛,队员之间比划,劳动号子响彻去霄,惊天动地,形成了一幅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他们的辛苦,将永载史册。
在竞赛中,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有的工程兵超额几倍完成了每天的工作量,许多人手打起了水泡,流血化脓,仍然坚持劳动,轻伤不下工地。他们不怕缺氧头晕,不怕高山反应,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克服种种困难,出色的完成了修路任务。
唐军工程兵以惊人的速度把道路向前推进,他们凭借着不怕艰苦、不怕流血的苦干精神,形成了一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洪流,任何艰难险阻,也挡不住、压不倒。硬生生地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修成一条天路!
与进攻部队相比,修路部队遇到的麻烦不少,他们见识到六月飞霜,变天,一夜之间由夏入冬,天降大雪,让唐人明白了为什么吐蕃人哪怕是夏天也依旧穿着皮衫的原因。
夏天不穿皮衫,很可能会被冻死!
时而大雨加小雨,道路一片泥泞,没说的,天晴后上水泥!(不多雨水的道路只修土路即可)。
再有上到山坡时,发现大伙儿身处云雾中了,雨,就从前后左右下来,冷得要命,天气奇寒,严重缺氧,呼吸困难,高原反应让整整百人病倒!
在山口处,风大呼啸,搭建的帐蓬俱被吹飞,人难立足,还要修路!
因为工程重负荷,带去的骡马骆驼,很多倒毙。
……
当战斗部队兴高采烈地说起他们有天公作美时,工程部队苦笑着说带领你们的是天子的女婿,我们没那福气!
不止修路,还设立了道路养护站、兵站、运输站和定居点,天路就象一条纽带,大唐的鄯州直达大唐的拉萨(被韦晞改的名字),从而,大唐彻底地将青藏高原纳入版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