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文人造反,三年不成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诸葛亮在汉中没有马上兴兵,他在等孟达。
孟达控制的新城郡即今陕南的安康、商洛大部分地区及鄂西北一带,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汉中的右翼,而且紧连着曹魏中线战场的宛县和襄阳,如果汉中郡与新城郡能连成一片,诸葛亮进攻曹魏的路线无疑多了新的选项。
诸葛亮对孟达寄予了很大希望,从他们之间书信往来的情况看,孟达也确实动了回归之心,李严在给孟达的信中说“思得良伴”,意思是不仅希望他回来,而且还会继续委以重任。但是孟达那边却一直没有动静,这让诸葛亮很着急。
孟达在等什么呢?难道他又动摇了吗?其实未必是动摇,接连失去了几座靠山,孟达重回蜀汉的决心还是挺大的,但他是文官出身,优点是心思缜密、虑事周全,缺点是失于果断。叛魏降蜀这样的大事,孟达总想做得万无一失,所以他总在思谋和筹划,而没有马上行动。
在此之前,孟达至少有三次回归蜀汉的好机会:第一次是在曹丕驾崩时,曹魏上下一片混乱,重臣们都去了洛阳,新城郡所在的中线战场在夏侯尚死后实际负责人还没到位,这是最佳的机会;第二次是孙吴发动江夏战役时,曹魏中线战场的焦点转向荆州的东边,司马懿还在洛阳处理新帝继位的事,这个机会也不错;最后一次是在司马懿刚到宛县时,情况还需要一定时间熟悉,诸葛瑾又奉孙权之命北攻襄阳,司马懿的注意力被牵制到了那里。
但这几次机会都让孟达浪费了,孟达想得实在太多了,他想把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同时,对于蜀汉那边的态度孟达也不敢完全放心,李严信中的一些话孟达看了又看,觉得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但又不能确认,他为此给诸葛亮写了信,想进一步求证。
诸葛亮给孟达回信,信中说:“李严的性格你知道,他处理事情干净利索,就像流水一样,进退人物决不犹豫含糊。”诸葛亮的意思是,李严给你信中说的那些话都没问题,都算数,只等你赶紧回来。但是,这似乎仍然没有打消孟达的疑虑,孟达还在犹豫着。从他们双方写的信看,似乎都有些绕弯子,话说得都那么含含糊糊,这件事要换成吕布、张邈、袁术那样的人,直接说清楚你要什么条件、我能给什么条件就行了,但文人就是文人,正印证了那句话:“文人造反,三年不成。”
这段时间,孟达一直保持着与蜀汉方面的书信联络,有一次孟达还随信送给诸葛亮一顶纶帽,一副玉玦。纶帽是丝绸做的帽子,表明他对诸葛亮的敬仰;玉表示坚贞,“玦”与“决”谐音,暗示自己决心已下。
从新城郡内部的情况看,孟达犹豫不决或许是有原因的。
新城郡是曹魏合并原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设立的,但曹魏后来又设了一个魏兴郡,让地方实力派人物申仪当太守,此人先后依附于刘表、刘备和曹魏,由于在当地很有实力,所以并不把孟达放在眼里,但孟达的地位比他高,又假节,申仪得听从孟达的调遣。
申仪总想找机会把孟达扳倒或赶走,结果机会来了。
孟达和蜀汉秘信往来频繁,纸里包不住火,时间一长就被申仪察觉了,申仪向朝廷告发,一开始魏明帝曹叡竟然不太相信。曹叡把这件事交给已经到宛县上任的司马懿处理,司马懿派参军梁几到新城郡访查情况,经过秘密调查,申仪的举报被证实。司马懿本来就不喜欢孟达,于是向魏明帝建议征召孟达入朝,如果没有事,自然肯来;如果有事,一定不敢来。孟达当然不敢去,这才决定立即起兵。
但是,时机已经完全不对了。
申仪是怎么察觉到孟达要反叛的呢?仅凭揣测显然是说服不了朝廷的,得有证据。
有一个说法也记载在史书中,申仪的证据来自一个叫郭模的人。根据这个记载,孟达迟迟不动手让诸葛亮有些着急,为尽早促成孟达反正,诸葛亮就派郭模去诈降曹魏,郭模路过申仪的防区,故意把孟达反叛的事泄露给了申仪。
按照这个说法孟达是被诸葛亮出卖的,即便不是阴谋至少也算是“阳谋”,对此司马懿似乎比孟达看得更清楚。这时候司马懿大概还没有准备好,为避免孟达马上反叛,司马懿专门给孟达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将军当初背离刘备,以身托付我曹魏,朝廷委将军以封疆重任,让将军图谋伐蜀之事,这一切,都像日月一样让大家可以看到。蜀人无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想让咱们自相残杀,只苦于没有办法。郭模说的那些话,都不是小事,诸葛亮怎会轻易地告诉他并让他泄露出去呢?想想其中的道理,就应该明白了。”司马懿告诉孟达,诸葛亮策反你另有企图,你得想清楚了。
按照司马懿的逻辑,包括诸葛亮在内蜀汉大多数人心底里是比较厌恶孟达的,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其实是利用孟达和新城郡最大限度地牵制魏军中线战场的主力,让他们无法支援西线战场,如果孟达反叛成功,顶多为蜀汉增加了一些地盘而已。曹魏那边完全可以不理,伺机再予夺回,对诸葛亮来说最佳的局面是:孟达反叛,曹魏派大军镇压,孟达被消灭,曹魏付出代价的同时也受到最大牵制。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策动孟达真的反叛,同时又要巧妙地将孟达造反的消息传递给曹魏那边,所以才有了郭模诈降。
根据这部史书的记载,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阴谋,并且用一封信稳住了孟达。
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摆在孟达面前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如果轻信司马懿那些话,那就太幼稚了,但奇怪的是,都已经大祸临头了孟达仍然很乐观,他认为现在反叛依然有十足的把握。在孟达看来,司马懿远在宛县,东距新城郡1200多里,这是汉代的里,合今约420公里,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公路,甚至没有像样的路,其间还有山路阻隔,著名的山峰包括今天的风景名胜武当山,要走完这一段路,需要相当长时间。
当时的行军速度一天约60里,这还算是比较快的,即使昼夜兼程至多也就100里,曹操赤壁之战前追击刘备,率虎豹骑创造了一昼夜300百里的惊人速度,但那是虎豹骑,精锐中的精锐。
要执行一个战役仅靠轻骑兵、特种兵是不行的,各兵种、包括后勤辎重在内都要跟进,这就是大兵团的集体行动,边走边修路架桥,速度更快不了。按照孟达的计算,由宛县到新城郡的这1200里,最快没有半个月魏军无法到达。
而且孟达熟悉魏军调兵的体制,魏军要展开这么大的行动,必须得身在洛阳的明帝批准方可进行,由宛县到洛阳又是800里,一来一回至少半个月。也就是说,曹魏那边即使接到了自己反叛的消息,人马要杀到新城郡至少得一个月。孟达已向蜀汉那边求援,一个月时间那边的援军怎么说都到了,一旦援军到达,孟达觉得自己也就算安全了。
可惜孟达把时间算错了,他根本不了解司马懿的办事风格。
司马懿在宛县接到申仪的密报后立即向洛阳报告,报告归报告,司马懿不指望朝廷马上有什么指示下来,不是他不相信朝廷,而是他认为时间来不及。司马懿决定不待明帝诏书到达,立即起兵到新城郡平叛。手下众将都认为,没有明帝的诏令就出兵不妥,建议还是等等再说。
众将当然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但大家更担心谁来负责任,打赢好说,成功的案例谁来总结都是好案例,可一旦失手,就得追究责任,就得有人背黑锅,该请示的没请示、该汇报的没汇报,这就是黑锅,是大忌。
可要都这么想那就别干事了,四平八稳,没有风险,不会犯错,这样的官当然好当,但决干不成大事。但司马懿刚到荆州,还要慢慢树立威望,所以耐心向大家解释道:“现在的形势已刻不容缓,必须趁孟达犹豫不定之机将其一举消灭,如果等蜀汉援军赶到,再夺下新城郡就难了!”
司马懿紧急调动驻宛县附近的军队,倍道兼行,直奔新城郡。1200里的路程他们只用了8天。孟达当时在上庸城,接到报告,已经晚了,司马懿率大军已杀至城外。上庸城三面阻水,孟达命人在城外修筑了很多木栅以自固。司马懿指挥魏军渡水,破其栅,直至城下,从四面向上庸城发起猛攻。说起来孟达也不是饭桶,真拼了命也是好样的,司马懿猛攻了半个月,未攻破上庸城。到第16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投降。司马懿率军进城,抓到孟达,将其斩首,将首级呈报京师。
此战共俘获1万余人,取得大捷。
新城大捷是司马懿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作战,打得很漂亮,从战役决策、筹划到实施都堪称完美。此战不仅消灭了孟达的势力,还顺便解决了在这一地区盘桓了数十年的申氏家族。
魏兴郡太守申仪一向尾大不掉,由于在地方上势力太大,所以表面顺从,内心里不太听从召唤。他认为这里天高皇帝远,所以多有不法,甚至私自授官,这样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得根除。
司马懿表面沉静,像是个文人,其实是个有霹雳手段的人,他认为既然来了一趟,干脆新旧问题一齐清算。消灭孟达后,荆州各地郡守都奉礼来贺,唯独不见申仪来,司马懿让人专程去提醒他,申仪想了半天,还是来了。申仪一到,司马懿立即下令把他抓了起来,质问他伪造朝廷命令私自授官的情况,之后把他押解到洛阳。
在消灭孟达之战中申仪出了不少力,为配合司马懿的行动,他断绝了蜀汉与新城郡之间的道路,让蜀汉援军无法及时到达,但这并没有帮助他免罪。
申耽、申仪兄弟二人是新城郡一带的实力人物,他们是随孟达一起投降曹魏的,申耽当时被曹丕以一个怀集将军的名号调离了新城郡,曹丕命他迁居南阳郡,相当于一名人质,这也是申仪不敢轻易造反的原因之一。不过申氏兄弟在新城郡毕竟根深叶茂,为了控制住这一地区,申仪被押到洛阳后没有治罪,而是给他了一个楼船将军的名义,让他住在洛阳,后来申耽、申仪兄弟都死在了异乡。
孟达的首级送到洛阳,魏明帝下令在洛阳的交通要道上焚烧示众。为了彻底肃清孟达以及申氏兄弟在新城郡一带的残存势力,司马懿挑选了当地7000户人家迁往幽州刺史部。
孟达失败引起了连锁反应,蜀将姚静、郑他等率部属7000多人随后降魏,这二人担任何军职、驻军何处不详,估计驻地与新城郡相临,在魏军的威压下无法自保,才选择了投降。
魏明帝下诏对司马懿给予嘉奖,司马懿回军后专程到洛阳向魏明帝汇报此战经过,魏明帝除听取了他的汇报外,还就一些军政大事向他垂询意见,其中问到蜀汉和孙吴两个对手,应该先征讨哪一个。就此,司马懿回答说:“吴人以为我们不习水战,所以敢在东关驻军。要攻敌,必扼其喉而捣其心,夏口、东关是吴人的心喉。不如以陆军进攻皖城方向,引孙权主力东下,然后以水军向夏口,乘虚而击,如神兵从天而坠,必然能大胜。”
魏明帝听了,十分赞同,命司马懿仍回宛县坐镇,指挥中线战场。
诸葛亮在汉中没有马上兴兵,他在等孟达。
孟达控制的新城郡即今陕南的安康、商洛大部分地区及鄂西北一带,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汉中的右翼,而且紧连着曹魏中线战场的宛县和襄阳,如果汉中郡与新城郡能连成一片,诸葛亮进攻曹魏的路线无疑多了新的选项。
诸葛亮对孟达寄予了很大希望,从他们之间书信往来的情况看,孟达也确实动了回归之心,李严在给孟达的信中说“思得良伴”,意思是不仅希望他回来,而且还会继续委以重任。但是孟达那边却一直没有动静,这让诸葛亮很着急。
孟达在等什么呢?难道他又动摇了吗?其实未必是动摇,接连失去了几座靠山,孟达重回蜀汉的决心还是挺大的,但他是文官出身,优点是心思缜密、虑事周全,缺点是失于果断。叛魏降蜀这样的大事,孟达总想做得万无一失,所以他总在思谋和筹划,而没有马上行动。
在此之前,孟达至少有三次回归蜀汉的好机会:第一次是在曹丕驾崩时,曹魏上下一片混乱,重臣们都去了洛阳,新城郡所在的中线战场在夏侯尚死后实际负责人还没到位,这是最佳的机会;第二次是孙吴发动江夏战役时,曹魏中线战场的焦点转向荆州的东边,司马懿还在洛阳处理新帝继位的事,这个机会也不错;最后一次是在司马懿刚到宛县时,情况还需要一定时间熟悉,诸葛瑾又奉孙权之命北攻襄阳,司马懿的注意力被牵制到了那里。
但这几次机会都让孟达浪费了,孟达想得实在太多了,他想把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同时,对于蜀汉那边的态度孟达也不敢完全放心,李严信中的一些话孟达看了又看,觉得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但又不能确认,他为此给诸葛亮写了信,想进一步求证。
诸葛亮给孟达回信,信中说:“李严的性格你知道,他处理事情干净利索,就像流水一样,进退人物决不犹豫含糊。”诸葛亮的意思是,李严给你信中说的那些话都没问题,都算数,只等你赶紧回来。但是,这似乎仍然没有打消孟达的疑虑,孟达还在犹豫着。从他们双方写的信看,似乎都有些绕弯子,话说得都那么含含糊糊,这件事要换成吕布、张邈、袁术那样的人,直接说清楚你要什么条件、我能给什么条件就行了,但文人就是文人,正印证了那句话:“文人造反,三年不成。”
这段时间,孟达一直保持着与蜀汉方面的书信联络,有一次孟达还随信送给诸葛亮一顶纶帽,一副玉玦。纶帽是丝绸做的帽子,表明他对诸葛亮的敬仰;玉表示坚贞,“玦”与“决”谐音,暗示自己决心已下。
从新城郡内部的情况看,孟达犹豫不决或许是有原因的。
新城郡是曹魏合并原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设立的,但曹魏后来又设了一个魏兴郡,让地方实力派人物申仪当太守,此人先后依附于刘表、刘备和曹魏,由于在当地很有实力,所以并不把孟达放在眼里,但孟达的地位比他高,又假节,申仪得听从孟达的调遣。
申仪总想找机会把孟达扳倒或赶走,结果机会来了。
孟达和蜀汉秘信往来频繁,纸里包不住火,时间一长就被申仪察觉了,申仪向朝廷告发,一开始魏明帝曹叡竟然不太相信。曹叡把这件事交给已经到宛县上任的司马懿处理,司马懿派参军梁几到新城郡访查情况,经过秘密调查,申仪的举报被证实。司马懿本来就不喜欢孟达,于是向魏明帝建议征召孟达入朝,如果没有事,自然肯来;如果有事,一定不敢来。孟达当然不敢去,这才决定立即起兵。
但是,时机已经完全不对了。
申仪是怎么察觉到孟达要反叛的呢?仅凭揣测显然是说服不了朝廷的,得有证据。
有一个说法也记载在史书中,申仪的证据来自一个叫郭模的人。根据这个记载,孟达迟迟不动手让诸葛亮有些着急,为尽早促成孟达反正,诸葛亮就派郭模去诈降曹魏,郭模路过申仪的防区,故意把孟达反叛的事泄露给了申仪。
按照这个说法孟达是被诸葛亮出卖的,即便不是阴谋至少也算是“阳谋”,对此司马懿似乎比孟达看得更清楚。这时候司马懿大概还没有准备好,为避免孟达马上反叛,司马懿专门给孟达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将军当初背离刘备,以身托付我曹魏,朝廷委将军以封疆重任,让将军图谋伐蜀之事,这一切,都像日月一样让大家可以看到。蜀人无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想让咱们自相残杀,只苦于没有办法。郭模说的那些话,都不是小事,诸葛亮怎会轻易地告诉他并让他泄露出去呢?想想其中的道理,就应该明白了。”司马懿告诉孟达,诸葛亮策反你另有企图,你得想清楚了。
按照司马懿的逻辑,包括诸葛亮在内蜀汉大多数人心底里是比较厌恶孟达的,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其实是利用孟达和新城郡最大限度地牵制魏军中线战场的主力,让他们无法支援西线战场,如果孟达反叛成功,顶多为蜀汉增加了一些地盘而已。曹魏那边完全可以不理,伺机再予夺回,对诸葛亮来说最佳的局面是:孟达反叛,曹魏派大军镇压,孟达被消灭,曹魏付出代价的同时也受到最大牵制。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策动孟达真的反叛,同时又要巧妙地将孟达造反的消息传递给曹魏那边,所以才有了郭模诈降。
根据这部史书的记载,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阴谋,并且用一封信稳住了孟达。
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摆在孟达面前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如果轻信司马懿那些话,那就太幼稚了,但奇怪的是,都已经大祸临头了孟达仍然很乐观,他认为现在反叛依然有十足的把握。在孟达看来,司马懿远在宛县,东距新城郡1200多里,这是汉代的里,合今约420公里,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公路,甚至没有像样的路,其间还有山路阻隔,著名的山峰包括今天的风景名胜武当山,要走完这一段路,需要相当长时间。
当时的行军速度一天约60里,这还算是比较快的,即使昼夜兼程至多也就100里,曹操赤壁之战前追击刘备,率虎豹骑创造了一昼夜300百里的惊人速度,但那是虎豹骑,精锐中的精锐。
要执行一个战役仅靠轻骑兵、特种兵是不行的,各兵种、包括后勤辎重在内都要跟进,这就是大兵团的集体行动,边走边修路架桥,速度更快不了。按照孟达的计算,由宛县到新城郡的这1200里,最快没有半个月魏军无法到达。
而且孟达熟悉魏军调兵的体制,魏军要展开这么大的行动,必须得身在洛阳的明帝批准方可进行,由宛县到洛阳又是800里,一来一回至少半个月。也就是说,曹魏那边即使接到了自己反叛的消息,人马要杀到新城郡至少得一个月。孟达已向蜀汉那边求援,一个月时间那边的援军怎么说都到了,一旦援军到达,孟达觉得自己也就算安全了。
可惜孟达把时间算错了,他根本不了解司马懿的办事风格。
司马懿在宛县接到申仪的密报后立即向洛阳报告,报告归报告,司马懿不指望朝廷马上有什么指示下来,不是他不相信朝廷,而是他认为时间来不及。司马懿决定不待明帝诏书到达,立即起兵到新城郡平叛。手下众将都认为,没有明帝的诏令就出兵不妥,建议还是等等再说。
众将当然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但大家更担心谁来负责任,打赢好说,成功的案例谁来总结都是好案例,可一旦失手,就得追究责任,就得有人背黑锅,该请示的没请示、该汇报的没汇报,这就是黑锅,是大忌。
可要都这么想那就别干事了,四平八稳,没有风险,不会犯错,这样的官当然好当,但决干不成大事。但司马懿刚到荆州,还要慢慢树立威望,所以耐心向大家解释道:“现在的形势已刻不容缓,必须趁孟达犹豫不定之机将其一举消灭,如果等蜀汉援军赶到,再夺下新城郡就难了!”
司马懿紧急调动驻宛县附近的军队,倍道兼行,直奔新城郡。1200里的路程他们只用了8天。孟达当时在上庸城,接到报告,已经晚了,司马懿率大军已杀至城外。上庸城三面阻水,孟达命人在城外修筑了很多木栅以自固。司马懿指挥魏军渡水,破其栅,直至城下,从四面向上庸城发起猛攻。说起来孟达也不是饭桶,真拼了命也是好样的,司马懿猛攻了半个月,未攻破上庸城。到第16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投降。司马懿率军进城,抓到孟达,将其斩首,将首级呈报京师。
此战共俘获1万余人,取得大捷。
新城大捷是司马懿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作战,打得很漂亮,从战役决策、筹划到实施都堪称完美。此战不仅消灭了孟达的势力,还顺便解决了在这一地区盘桓了数十年的申氏家族。
魏兴郡太守申仪一向尾大不掉,由于在地方上势力太大,所以表面顺从,内心里不太听从召唤。他认为这里天高皇帝远,所以多有不法,甚至私自授官,这样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得根除。
司马懿表面沉静,像是个文人,其实是个有霹雳手段的人,他认为既然来了一趟,干脆新旧问题一齐清算。消灭孟达后,荆州各地郡守都奉礼来贺,唯独不见申仪来,司马懿让人专程去提醒他,申仪想了半天,还是来了。申仪一到,司马懿立即下令把他抓了起来,质问他伪造朝廷命令私自授官的情况,之后把他押解到洛阳。
在消灭孟达之战中申仪出了不少力,为配合司马懿的行动,他断绝了蜀汉与新城郡之间的道路,让蜀汉援军无法及时到达,但这并没有帮助他免罪。
申耽、申仪兄弟二人是新城郡一带的实力人物,他们是随孟达一起投降曹魏的,申耽当时被曹丕以一个怀集将军的名号调离了新城郡,曹丕命他迁居南阳郡,相当于一名人质,这也是申仪不敢轻易造反的原因之一。不过申氏兄弟在新城郡毕竟根深叶茂,为了控制住这一地区,申仪被押到洛阳后没有治罪,而是给他了一个楼船将军的名义,让他住在洛阳,后来申耽、申仪兄弟都死在了异乡。
孟达的首级送到洛阳,魏明帝下令在洛阳的交通要道上焚烧示众。为了彻底肃清孟达以及申氏兄弟在新城郡一带的残存势力,司马懿挑选了当地7000户人家迁往幽州刺史部。
孟达失败引起了连锁反应,蜀将姚静、郑他等率部属7000多人随后降魏,这二人担任何军职、驻军何处不详,估计驻地与新城郡相临,在魏军的威压下无法自保,才选择了投降。
魏明帝下诏对司马懿给予嘉奖,司马懿回军后专程到洛阳向魏明帝汇报此战经过,魏明帝除听取了他的汇报外,还就一些军政大事向他垂询意见,其中问到蜀汉和孙吴两个对手,应该先征讨哪一个。就此,司马懿回答说:“吴人以为我们不习水战,所以敢在东关驻军。要攻敌,必扼其喉而捣其心,夏口、东关是吴人的心喉。不如以陆军进攻皖城方向,引孙权主力东下,然后以水军向夏口,乘虚而击,如神兵从天而坠,必然能大胜。”
魏明帝听了,十分赞同,命司马懿仍回宛县坐镇,指挥中线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