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绵州巴歌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兽性总裁求负责、纯阳第一掌教、通天神捕、正版修仙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话分两头。
列位看官,请允许在下回过头来,聊一聊朱智涵。
却说朱智涵在武当山,拜李真人为师,每天闻鸡起舞,披星戴月,潜心练功一年多,逐步掌握了武当龙门和松溪派功夫。
一天早晨,他向李真人告别,准备离开武当山,去四川安葬师父的灵发。
李真人道:
“徒儿啊,武当派的内家功夫你已悉数掌握,望你牢记祖师真言,切不可恃技欺弱。
功夫无止境,你可自己摸索,将它不断发扬光大。”
朱智涵双膝下地长跪李真人,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武当山。
他从均州坐船,经汉水,转长江,再入岷江,到达四川首府成都。
朱智涵首先要做的,是去青城山看望嫦娥妹妹。然后邀她一起去大镇,安葬无为师父的灵发。
打定主意后,朱智涵乘马车到达青城山下。走进山门后,沿小路步行上山。
打听了几个道观,最后在丈人峰下的建福宫里,找到了已是“妙音”道姑的许嫦娥。
许嫦娥与师兄一别四年多,今日重逢格外高兴。
她告诉师兄,自己在建福宫入了道,得道号“妙音”。
妙音每天在“青城天下幽”的人间仙境中,修炼张天师的正一道,过得也还自在。
朱智涵将两人从杭州分别后,自己在南方几省拜访名师学艺的经历,向妙音简单摆谈了一阵。
然后邀请她一起去安葬师父的灵发,妙音欣然同意。
那天,朱智涵与妙音走到灌县城,雇了一辆马车,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
穿过成都平原,在金堂县的赵镇下车。
吃过午饭,再向东北步行四五里,前面就是高耸如云的龙泉山脉。
朱智涵和妙音跟着一群挑夫,从之字形的山路一步步盘旋上山。
拐了几十道弯,两人艰难地爬上了山顶,在三王庙稍稍歇息一阵。
过了三王庙,朱智涵和妙音慢慢走下龙泉山,进入中江县地界。
山脚下的中江县,属于川北的丘陵地带,与成都平原仅一山之隔,却是另一个世界。
一眼望去,处处是绿水青山,一派秀美的田园风光。
山沟里一个巨大的圆形筒车,随着水流转动,吱吱呀呀地在唱歌。
绿竹掩映的农家屋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鸡鸣犬吠,仿如世外桃源。
不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歌声,朱智涵抬眼细看,见一群天真幼稚的孩童在唱儿歌。
豆子山,打瓦鼓。
阳平关,撒白雨。
白雨下,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妙音听罢,对朱智涵道:“这个儿歌太好听了!”
朱智涵觉得歌谣朗朗上口,语言朴素,想象力丰富,便走过去问小孩:
“小朋友,你们唱的什么歌呀?”
“绵州巴歌。”
小孩望了望朱智涵和妙音,齐声答道。
一位在地里除草的白发老人,听朱智涵二人是外地口音,解释道:
“绵州巴歌是传唱于四川罗江和玄武一带的古老民歌。
中江县古称玄武县,凯江流经罗江县与玄武县,所以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二人谢过老人,向前走了约半个时辰,远远望见了兴隆镇。
妙音告诉朱智涵,廖春雷的家在镇上。朱智涵决定先去廖春雷家,准备邀他一同去大镇。
二人进场镇后,问了几个乡民,在“兄弟茶馆”找到了廖春雷。
廖春雷开的茶馆顾客盈门,生意红火。
一楼的茶客大多是附近的市民、过往的挑夫、工匠和小生意人等。
二楼全是“雅座”,是商人或帮会联谊的场所。
廖春雷见妙音和朱智涵到来,喜出望外,急忙请进二楼包厢,一起喝茶叙旧。
妙音问廖春雷怎么开起了茶馆?
廖春雷告诉两位老朋友,四川红灯教起义被清廷镇压后,他和一些教民加入了反清兴汉的哥老会组织,秘密开展活动。
他以开“兄弟茶馆”作为掩护,在二楼秘密设立了哥老会的“义字”堂口。
不到半年时间,在兴隆镇及周边发展了一百多名袍哥兄弟。
廖春雷担任了“义字堂”舵把子大爷,按照哥老会“内八堂”和“外八堂”制度,严格管理袍哥堂口,积极谋划反清起义。
正闲谈间,张门师兄吴开弟来访,廖春雷将吴开弟介绍给朱智涵和妙音认识。
原来,吴开弟和廖春雷都是“蛤蟆神枪”张玉麟的徒弟。
吴开弟十四岁进入张玉麟家做佣工,由于勤快好学,深得张家人的喜欢。
后来张玉麟收吴开弟为徒,亲授“蛤蟆神枪”绝技。
有一次,吴开弟在田间放牛,邻居家的牛跑过来打架。
两条牛斗红了眼,越打越凶,吴开弟用牛鞭根本驱赶不开。
眼见自家的牛被邻家的牛按压在田埂上,随时有被顶死的危险。
吴开弟急了,大吼一声,冲到两条斗牛面前,双手抱住邻家的牛头,用力将其头扭转过来,再强行将两条斗牛分开。
吴开弟通过十几年的勤学苦练,琢磨出一套得心应手的套路。
与人交手时振臂作声,气从鼻窍喷出,如猛虎吐涎。
加上行动敏捷,疾若闪电,少有敌手,其技法称为“野猫背鸡”。
当年英法入侵我国北方时,清廷重新启用雷正绾。
他派儿子雷春廷回乡招兵,吴开弟毅然入伍成为雷家军。
雷正绾的卫队长战死后,军中以武功选拔卫队长。
吴开弟凭“蛤蟆神枪”绝技,取得马战第一名的成绩。
又以青龙掌法,取得拳术第一名的战绩,因此被提升为雷正绾的卫队长。
吴开弟跟随雷正绾驰卫京畿,抗击英法等外国入侵者。
十四年后,雷正绾病死,吴开弟将其送回中江老家安葬,自己也回到中江县的魁山坝老家娶妻养子。
朱教玉和吴开弟曾先后追随提督雷正绾从军陕甘,吴开弟常常听雷正绾夸赞朱教玉的武功和人品。
因此,他对无为子朱教玉非常敬慕。
听说大家要去安葬这位传奇大侠,吴开弟表示一定要同去。
次日上午,廖春雷叫来两架马车,四人一起乘车去大镇。
兴隆离大镇四十来里山路,约一个多时辰就到了。
廖春雷问明去无为子老家的路,四人沿羊肠小路步行到葡萄沟。
先找到朱教玉的祖屋,向主人说明来意,朱家老小非常高兴,安排四人先住下来。
廖春雷找人买来上好的木料,做成黑漆大棺材。
朱智涵和妙音担任法师,在朱家祖屋搭起灵堂,给师父做了七天道场。
朱智涵在无为子的父母墓旁边,请风水先生选好藏风聚气的穴位。
择吉日将无为道长的灵发,热热闹闹地安葬了。
终于安葬了无为道长的灵发,朱智涵感觉一身轻松。
他将身上的金银财物,全部送给朱家老小后,嘱咐他们看护好无为师父的坟墓。
朱智涵打算去县城的玄武观,探访师父当年学武功的秘密。
吴开弟的家在县城郊外,离玄武观很近,他带大家先到自己家里住下。
次日上午,吴开弟带大家来到县城的东河边。
从山脚下顺小路往山上爬,登上县城最高峰——玄武山的魁山顶,极目四望县城风光。
玄武山一边山势蜿蜒像一条长蛇,另一边山头隆起如龟状。
龟蛇纠缠,浑然一体。玄武观就高高耸立在那龟形灵峰之上,道观因山得名。
城北和城南的山顶,各有一座高高耸立的古塔,南北互为照应,相映成趣。
清澈平静的东河,自东北流向东南,从玄武山脚下蜿蜒流过。
波光粼粼的凯江在城西转了个大弯,绕城向南缓缓流去。
两江在前方合二为一,县城就夹在东河与凯江之间。
朱智涵看罢县城风光,不禁怦然心动。赞叹道:
“你们看,这里的城池、南北塔、玄武山和两江曲水天然雅成,真是一幅优美、和谐、淡雅的天然图画呀。”
众人齐声赞同。
四人从山顶沿小路下来,走近玄武观。
道观山门为石结构牌楼,门上一副对联映入大家眼帘:
游览据高峰,听两派江流,东河水汇西河水
登临来胜地,看四周山色,南塔云联北塔云
朱智涵兴致勃勃地进入玄武观山门,殿前有块南宋嘉定年间的画像碑,碑上雕刻的真武大帝披发按剑,脚踩龟蛇,神态飘逸。
朱智涵和妙音见了真武大帝画像,连忙叩拜。
玄武观依山而建,呈复合四合院布局,殿宇雄伟,肃穆庄严。
正殿是三清殿,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留有唐代建筑遗风。
前殿为真武殿,后殿为玉皇殿,两侧为左右厢房、望楼及亭阁等建筑。
观内仙乐飘飘,香火不绝。
诵经声音和南塔风铃的“叮当”声音糅合在一起,像一首绝妙的交响乐在空中久久回荡。
朱智涵对玄武观赞不绝口,他已深深爱上了这座古道观。
决定结束漂泊的生活,潜心在此修道。他走进三清殿,拜会玄武观的住持明镜道长。
道长听说他是朱教玉的徒弟,非常热情。带着朱智涵等人从三大殿,禅房到厢房一一做了介绍。
参观完道观后,朱智涵向明镜道长提出想入玄武观修道,明镜道长大喜道:
“无为子的弟子来玄武观修道,欢迎!欢迎!”
明镜道长择了个吉日,为朱智涵举办了入玄武观修道的仪式。妙音、廖春雷和吴开弟一起来道贺。
朱智涵自此脱去俗装,穿上青布道袍,恢复了“智涵”道号,被人尊称为“智涵子”。
智涵子送别廖春雷、妙音和吴开弟后,每天在玄武观诵经悟道,练功习武,悠然自得。
智涵子一有空闲,总爱到玄武山的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仔细地察看,像在寻找什么隐藏的东西。
在玄武观下面的山腰上,他发现了几个盗洞,但都是旧洞。
智涵子时刻注视着,道观及周围的动静。
话分两头。
列位看官,请允许在下回过头来,聊一聊朱智涵。
却说朱智涵在武当山,拜李真人为师,每天闻鸡起舞,披星戴月,潜心练功一年多,逐步掌握了武当龙门和松溪派功夫。
一天早晨,他向李真人告别,准备离开武当山,去四川安葬师父的灵发。
李真人道:
“徒儿啊,武当派的内家功夫你已悉数掌握,望你牢记祖师真言,切不可恃技欺弱。
功夫无止境,你可自己摸索,将它不断发扬光大。”
朱智涵双膝下地长跪李真人,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武当山。
他从均州坐船,经汉水,转长江,再入岷江,到达四川首府成都。
朱智涵首先要做的,是去青城山看望嫦娥妹妹。然后邀她一起去大镇,安葬无为师父的灵发。
打定主意后,朱智涵乘马车到达青城山下。走进山门后,沿小路步行上山。
打听了几个道观,最后在丈人峰下的建福宫里,找到了已是“妙音”道姑的许嫦娥。
许嫦娥与师兄一别四年多,今日重逢格外高兴。
她告诉师兄,自己在建福宫入了道,得道号“妙音”。
妙音每天在“青城天下幽”的人间仙境中,修炼张天师的正一道,过得也还自在。
朱智涵将两人从杭州分别后,自己在南方几省拜访名师学艺的经历,向妙音简单摆谈了一阵。
然后邀请她一起去安葬师父的灵发,妙音欣然同意。
那天,朱智涵与妙音走到灌县城,雇了一辆马车,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
穿过成都平原,在金堂县的赵镇下车。
吃过午饭,再向东北步行四五里,前面就是高耸如云的龙泉山脉。
朱智涵和妙音跟着一群挑夫,从之字形的山路一步步盘旋上山。
拐了几十道弯,两人艰难地爬上了山顶,在三王庙稍稍歇息一阵。
过了三王庙,朱智涵和妙音慢慢走下龙泉山,进入中江县地界。
山脚下的中江县,属于川北的丘陵地带,与成都平原仅一山之隔,却是另一个世界。
一眼望去,处处是绿水青山,一派秀美的田园风光。
山沟里一个巨大的圆形筒车,随着水流转动,吱吱呀呀地在唱歌。
绿竹掩映的农家屋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鸡鸣犬吠,仿如世外桃源。
不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歌声,朱智涵抬眼细看,见一群天真幼稚的孩童在唱儿歌。
豆子山,打瓦鼓。
阳平关,撒白雨。
白雨下,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妙音听罢,对朱智涵道:“这个儿歌太好听了!”
朱智涵觉得歌谣朗朗上口,语言朴素,想象力丰富,便走过去问小孩:
“小朋友,你们唱的什么歌呀?”
“绵州巴歌。”
小孩望了望朱智涵和妙音,齐声答道。
一位在地里除草的白发老人,听朱智涵二人是外地口音,解释道:
“绵州巴歌是传唱于四川罗江和玄武一带的古老民歌。
中江县古称玄武县,凯江流经罗江县与玄武县,所以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二人谢过老人,向前走了约半个时辰,远远望见了兴隆镇。
妙音告诉朱智涵,廖春雷的家在镇上。朱智涵决定先去廖春雷家,准备邀他一同去大镇。
二人进场镇后,问了几个乡民,在“兄弟茶馆”找到了廖春雷。
廖春雷开的茶馆顾客盈门,生意红火。
一楼的茶客大多是附近的市民、过往的挑夫、工匠和小生意人等。
二楼全是“雅座”,是商人或帮会联谊的场所。
廖春雷见妙音和朱智涵到来,喜出望外,急忙请进二楼包厢,一起喝茶叙旧。
妙音问廖春雷怎么开起了茶馆?
廖春雷告诉两位老朋友,四川红灯教起义被清廷镇压后,他和一些教民加入了反清兴汉的哥老会组织,秘密开展活动。
他以开“兄弟茶馆”作为掩护,在二楼秘密设立了哥老会的“义字”堂口。
不到半年时间,在兴隆镇及周边发展了一百多名袍哥兄弟。
廖春雷担任了“义字堂”舵把子大爷,按照哥老会“内八堂”和“外八堂”制度,严格管理袍哥堂口,积极谋划反清起义。
正闲谈间,张门师兄吴开弟来访,廖春雷将吴开弟介绍给朱智涵和妙音认识。
原来,吴开弟和廖春雷都是“蛤蟆神枪”张玉麟的徒弟。
吴开弟十四岁进入张玉麟家做佣工,由于勤快好学,深得张家人的喜欢。
后来张玉麟收吴开弟为徒,亲授“蛤蟆神枪”绝技。
有一次,吴开弟在田间放牛,邻居家的牛跑过来打架。
两条牛斗红了眼,越打越凶,吴开弟用牛鞭根本驱赶不开。
眼见自家的牛被邻家的牛按压在田埂上,随时有被顶死的危险。
吴开弟急了,大吼一声,冲到两条斗牛面前,双手抱住邻家的牛头,用力将其头扭转过来,再强行将两条斗牛分开。
吴开弟通过十几年的勤学苦练,琢磨出一套得心应手的套路。
与人交手时振臂作声,气从鼻窍喷出,如猛虎吐涎。
加上行动敏捷,疾若闪电,少有敌手,其技法称为“野猫背鸡”。
当年英法入侵我国北方时,清廷重新启用雷正绾。
他派儿子雷春廷回乡招兵,吴开弟毅然入伍成为雷家军。
雷正绾的卫队长战死后,军中以武功选拔卫队长。
吴开弟凭“蛤蟆神枪”绝技,取得马战第一名的成绩。
又以青龙掌法,取得拳术第一名的战绩,因此被提升为雷正绾的卫队长。
吴开弟跟随雷正绾驰卫京畿,抗击英法等外国入侵者。
十四年后,雷正绾病死,吴开弟将其送回中江老家安葬,自己也回到中江县的魁山坝老家娶妻养子。
朱教玉和吴开弟曾先后追随提督雷正绾从军陕甘,吴开弟常常听雷正绾夸赞朱教玉的武功和人品。
因此,他对无为子朱教玉非常敬慕。
听说大家要去安葬这位传奇大侠,吴开弟表示一定要同去。
次日上午,廖春雷叫来两架马车,四人一起乘车去大镇。
兴隆离大镇四十来里山路,约一个多时辰就到了。
廖春雷问明去无为子老家的路,四人沿羊肠小路步行到葡萄沟。
先找到朱教玉的祖屋,向主人说明来意,朱家老小非常高兴,安排四人先住下来。
廖春雷找人买来上好的木料,做成黑漆大棺材。
朱智涵和妙音担任法师,在朱家祖屋搭起灵堂,给师父做了七天道场。
朱智涵在无为子的父母墓旁边,请风水先生选好藏风聚气的穴位。
择吉日将无为道长的灵发,热热闹闹地安葬了。
终于安葬了无为道长的灵发,朱智涵感觉一身轻松。
他将身上的金银财物,全部送给朱家老小后,嘱咐他们看护好无为师父的坟墓。
朱智涵打算去县城的玄武观,探访师父当年学武功的秘密。
吴开弟的家在县城郊外,离玄武观很近,他带大家先到自己家里住下。
次日上午,吴开弟带大家来到县城的东河边。
从山脚下顺小路往山上爬,登上县城最高峰——玄武山的魁山顶,极目四望县城风光。
玄武山一边山势蜿蜒像一条长蛇,另一边山头隆起如龟状。
龟蛇纠缠,浑然一体。玄武观就高高耸立在那龟形灵峰之上,道观因山得名。
城北和城南的山顶,各有一座高高耸立的古塔,南北互为照应,相映成趣。
清澈平静的东河,自东北流向东南,从玄武山脚下蜿蜒流过。
波光粼粼的凯江在城西转了个大弯,绕城向南缓缓流去。
两江在前方合二为一,县城就夹在东河与凯江之间。
朱智涵看罢县城风光,不禁怦然心动。赞叹道:
“你们看,这里的城池、南北塔、玄武山和两江曲水天然雅成,真是一幅优美、和谐、淡雅的天然图画呀。”
众人齐声赞同。
四人从山顶沿小路下来,走近玄武观。
道观山门为石结构牌楼,门上一副对联映入大家眼帘:
游览据高峰,听两派江流,东河水汇西河水
登临来胜地,看四周山色,南塔云联北塔云
朱智涵兴致勃勃地进入玄武观山门,殿前有块南宋嘉定年间的画像碑,碑上雕刻的真武大帝披发按剑,脚踩龟蛇,神态飘逸。
朱智涵和妙音见了真武大帝画像,连忙叩拜。
玄武观依山而建,呈复合四合院布局,殿宇雄伟,肃穆庄严。
正殿是三清殿,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留有唐代建筑遗风。
前殿为真武殿,后殿为玉皇殿,两侧为左右厢房、望楼及亭阁等建筑。
观内仙乐飘飘,香火不绝。
诵经声音和南塔风铃的“叮当”声音糅合在一起,像一首绝妙的交响乐在空中久久回荡。
朱智涵对玄武观赞不绝口,他已深深爱上了这座古道观。
决定结束漂泊的生活,潜心在此修道。他走进三清殿,拜会玄武观的住持明镜道长。
道长听说他是朱教玉的徒弟,非常热情。带着朱智涵等人从三大殿,禅房到厢房一一做了介绍。
参观完道观后,朱智涵向明镜道长提出想入玄武观修道,明镜道长大喜道:
“无为子的弟子来玄武观修道,欢迎!欢迎!”
明镜道长择了个吉日,为朱智涵举办了入玄武观修道的仪式。妙音、廖春雷和吴开弟一起来道贺。
朱智涵自此脱去俗装,穿上青布道袍,恢复了“智涵”道号,被人尊称为“智涵子”。
智涵子送别廖春雷、妙音和吴开弟后,每天在玄武观诵经悟道,练功习武,悠然自得。
智涵子一有空闲,总爱到玄武山的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仔细地察看,像在寻找什么隐藏的东西。
在玄武观下面的山腰上,他发现了几个盗洞,但都是旧洞。
智涵子时刻注视着,道观及周围的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