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面试(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毕竟是在面试,赵祯当然不能和范宁交换田黄石的心得,他给文彦博使了个眼色,文彦博会意,又继续问道:“请你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的富民之策!”
范宁沉吟一下道:“我祖父生了四个儿子,但他最喜欢我四叔,要把所有家产都留给我四叔,我父亲和二叔、三叔虽然不敢对祖父不满,但我母亲不高兴,二婶也不高兴,三叔甚至去做了赘婿,一大家子人整天围着那点田产斗来斗去,连我四叔也不满,祖父的日子很难过........”
众人都听出来了,范宁是用家事来比喻国事,虽然很有趣,但是不是有点荒唐?
众人都偷偷看了一眼天子赵祯,见他似乎听得津津有味,都不吭声了,文彦博正要说话,赵祯却摆摆手,“让他说下去!”
范宁继续道:“后来我建议父亲改行做医师,他年轻时学会一种治疗跌打损伤的药,非常灵验,二叔也改行做了观赏石生意,三叔的丈人去年病故,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现在家里的生活都大大改善,也没有人在意祖父那一点点微薄的田产,母亲也经常去探望祖母,这个家变得融洽了。
富民之策其实就是两个字,开创,大家一起努力创造财富,大宋的各种矛盾自然就消失,国家变得强盛,人民变得富裕,革新派可以在新的天地中施展手脚,保守派的利益也不会受到损害。”
庞籍着实有点担心,如果是一般的童子科士子在这里阐述革新派、保守派,还可以说年少无知,但范宁是范仲淹的堂孙,他在这里阐述政治理念,会不会太敏感了?
不过庞籍也发现范宁说的并不是范仲淹的政治理念,并不强调革新,而是强调开创。
范宁没有再继续说下去,文彦博也不好叫停,他感觉天子似乎有话要说。
果然,赵祯沉吟一下道:“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大宋八千万人口,不是你的一家一户,不是想扩大财富就能扩大财富,首先财富在哪里?这个问题你怎么解释?”
范宁继续道:“如果陛下允许,我可以举两个例子。”
“你说,朕准了!”
范宁又继续道:“大家都知道水稻产量大,一亩上田可以收获千斤,而小麦和粟米的产量就很低,而且光热足够的话,一年可以收三季,像岭南、交趾那边,水稻都能收三季,如果再向南,那边就有一望无际的土地和森林,不亚于我们的大宋的疆域,而且没有人居住,只有一些土人。
如果大宋在海外开辟几百万顷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农民,这是不是一种财富?远的不说,福州海外数百里的澎湖已经有汉人定居,流求大岛更是物宝天华之地,完全可以把部分无地流民迁移过去,使他们有地可种,有自己的财产,是不是减轻朝廷的负担?一旦大宋粮食物资富足,朝廷就能印刷更多的交子,朝廷的压力会不会大大减轻?”
赵祯微微一笑,“你的意思是北方不要再种小麦、粟米,全力种植水稻,那北方这么广阔的土地又种什么,难道把它变成养马场吗?”
范宁摇摇头,“这其实就是学生要举的第二个例子,学生听说去年龟兹王前来觐见天朝,陛下可知道龟兹那边有一种作物,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文彦博接口道:“龟兹王去年觐见天朝,进贡了上百坛葡萄酿成的美酒,那边盛产葡萄,你是说葡萄?”
范宁摇摇头,“学生说的是棉花!”
“棉花?”
文彦博一怔,“你可是说木棉?”
“学生所说的棉花,其实就是指唐朝的白绫布,白绫布就是用棉花织成,产于西域,十分昂贵,一匹价值数千钱,但实际上棉花产于天竺,在天竺很普遍,棉花可以纺织成布匹,远远比麻布舒服。
冬天,棉花可以做被褥,做棉衣,非常暖和,完全可以取代羊皮,棉花产量很大,如果北方大量种植棉花,就能彻底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而且会促进很多大型纺织工坊出现,女人也做工,挣钱养家,这难道不是富民之道?”
范宁一席话让大殿内鸦雀无声,如果范宁只是阐述理论,大家或许能驳几句,偏偏他拿出了一个众人都没有见过的棉花来说事,这实在有点不好反驳。
文彦博看了一眼天子,是不是可以结束面试了?
赵祯却在沉思之中,没有看见文彦博的目光请求,他又问众人道:“唐朝出现白绫布之事朕也听说过,目前大宋可有此物?”
宋庠微微欠身道:“启禀陛下,大宋丝绸产量很大,完全能满足中上层百姓的穿衣需求,至于底层百姓,有细麻布使用,所以这种昂贵不实用的白绫布就没有人需要了。”
“众卿可见过棉花?”赵祯又笑问道。
众人皆摇头,这时,范宁躬身道:“陛下,学生去年底在京城的胡人店里收罗,得到一些棉花,为了保暖,学生将它缝制在一件比甲内,现在就穿在学生身上。”
赵祯笑了起来,“看来你是有备而来!”
范宁也笑道:“与其空说千言,不如实干一事,学生愿意让陛下一观!”
赵祯点点头,对旁边内侍道:“赏赐范宁一件皮裘,让他换下比甲!”
内侍将范宁领到外面更衣,赵祯对庞籍语重心长道:“范宁每次出面都给朕一种清新之感,其实他的话也有道理,与其革新派和保守派为一些利益斗得头破血流,不如大家团结起来,开创更大的财富,那时国强民富,也不损害现有人的利益,朕很欣赏这种思路,他的话给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众人都暗暗吃惊,没想到天子对范宁的话看得这么重,不过大家也承认,范宁的话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庞籍欠身笑道:“其实范宁说的流求大岛微臣也听说过,用这座大岛来安置无地流民,只要能克服瘴气影响,倒是可以试一试。”
文彦博也笑着接口道:“瘴气倒不是问题,岭南那边经验丰富,微臣几年前也在考虑过这件事,既然澎湖列岛上已不少汉人,微臣建议先在澎湖岛上设立官府,然后,逐步把汉民移到流求大岛,五六年后,相信那边会有大的变化。”
“可以,考虑设澎湖县,这件事知政堂尽快拿出一个方案来!”赵祯一锤定音,借着今天面试的机会,确定了一件大事。
这时,内侍领着范宁回来了,内侍手中端着一只盘子,里面放着一件无袖比甲,黑缎子面料,看起来泡泡松松,是有点与众不同。
普通老百姓冬天穿的夹袄,盖的被褥,很多都是用木棉纤维来做填充料,棉花要到宋元时期才开始局部推广,至于全国大规模推广种植,那是朱元璋强制下令的结果。
赵祯看了看木盘中的比甲,笑道:“朕想看看棉花,就得剪开它了!”
“陛下请!”
赵祯拾起一把剪刀,直接剪开比甲,轻轻抖了抖,一簇簇洁白的棉花从比甲中滚落出来,赵祯拾起一团看了看,眼中充满了惊叹,又令内侍将木盘中棉花端给众臣看。
庞籍显然有点见识,他轻轻揉了揉棉花笑道:“比木棉更厚实,更细密,不知怎么长出来,亩产多少斤?”
范宁躬身道:“回禀庞相国,它是一种低矮的灌木,一亩大概产棉花五六百斤,喜欢光照充足,比较耐旱,很适合河北及中原地区种植。”
“一件冬衣需要多少棉花?”文彦博又问道。
“一件冬衣大概一斤左右,一床被褥,两斤就够了,还可以纺线织布,比麻布衣服舒服得多,对改善底层百姓生活有极大促进作用。”
范宁又向赵祯道:“陛下,富民之策无非就是衣食住行,棉花只是其中一个点,只要在这方面做好好文章,让棉花这样点多多出现,学生相信,十几年后,大宋必然会出现一派国强民富的大好局面!”
毕竟是在面试,赵祯当然不能和范宁交换田黄石的心得,他给文彦博使了个眼色,文彦博会意,又继续问道:“请你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的富民之策!”
范宁沉吟一下道:“我祖父生了四个儿子,但他最喜欢我四叔,要把所有家产都留给我四叔,我父亲和二叔、三叔虽然不敢对祖父不满,但我母亲不高兴,二婶也不高兴,三叔甚至去做了赘婿,一大家子人整天围着那点田产斗来斗去,连我四叔也不满,祖父的日子很难过........”
众人都听出来了,范宁是用家事来比喻国事,虽然很有趣,但是不是有点荒唐?
众人都偷偷看了一眼天子赵祯,见他似乎听得津津有味,都不吭声了,文彦博正要说话,赵祯却摆摆手,“让他说下去!”
范宁继续道:“后来我建议父亲改行做医师,他年轻时学会一种治疗跌打损伤的药,非常灵验,二叔也改行做了观赏石生意,三叔的丈人去年病故,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现在家里的生活都大大改善,也没有人在意祖父那一点点微薄的田产,母亲也经常去探望祖母,这个家变得融洽了。
富民之策其实就是两个字,开创,大家一起努力创造财富,大宋的各种矛盾自然就消失,国家变得强盛,人民变得富裕,革新派可以在新的天地中施展手脚,保守派的利益也不会受到损害。”
庞籍着实有点担心,如果是一般的童子科士子在这里阐述革新派、保守派,还可以说年少无知,但范宁是范仲淹的堂孙,他在这里阐述政治理念,会不会太敏感了?
不过庞籍也发现范宁说的并不是范仲淹的政治理念,并不强调革新,而是强调开创。
范宁没有再继续说下去,文彦博也不好叫停,他感觉天子似乎有话要说。
果然,赵祯沉吟一下道:“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大宋八千万人口,不是你的一家一户,不是想扩大财富就能扩大财富,首先财富在哪里?这个问题你怎么解释?”
范宁继续道:“如果陛下允许,我可以举两个例子。”
“你说,朕准了!”
范宁又继续道:“大家都知道水稻产量大,一亩上田可以收获千斤,而小麦和粟米的产量就很低,而且光热足够的话,一年可以收三季,像岭南、交趾那边,水稻都能收三季,如果再向南,那边就有一望无际的土地和森林,不亚于我们的大宋的疆域,而且没有人居住,只有一些土人。
如果大宋在海外开辟几百万顷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农民,这是不是一种财富?远的不说,福州海外数百里的澎湖已经有汉人定居,流求大岛更是物宝天华之地,完全可以把部分无地流民迁移过去,使他们有地可种,有自己的财产,是不是减轻朝廷的负担?一旦大宋粮食物资富足,朝廷就能印刷更多的交子,朝廷的压力会不会大大减轻?”
赵祯微微一笑,“你的意思是北方不要再种小麦、粟米,全力种植水稻,那北方这么广阔的土地又种什么,难道把它变成养马场吗?”
范宁摇摇头,“这其实就是学生要举的第二个例子,学生听说去年龟兹王前来觐见天朝,陛下可知道龟兹那边有一种作物,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文彦博接口道:“龟兹王去年觐见天朝,进贡了上百坛葡萄酿成的美酒,那边盛产葡萄,你是说葡萄?”
范宁摇摇头,“学生说的是棉花!”
“棉花?”
文彦博一怔,“你可是说木棉?”
“学生所说的棉花,其实就是指唐朝的白绫布,白绫布就是用棉花织成,产于西域,十分昂贵,一匹价值数千钱,但实际上棉花产于天竺,在天竺很普遍,棉花可以纺织成布匹,远远比麻布舒服。
冬天,棉花可以做被褥,做棉衣,非常暖和,完全可以取代羊皮,棉花产量很大,如果北方大量种植棉花,就能彻底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而且会促进很多大型纺织工坊出现,女人也做工,挣钱养家,这难道不是富民之道?”
范宁一席话让大殿内鸦雀无声,如果范宁只是阐述理论,大家或许能驳几句,偏偏他拿出了一个众人都没有见过的棉花来说事,这实在有点不好反驳。
文彦博看了一眼天子,是不是可以结束面试了?
赵祯却在沉思之中,没有看见文彦博的目光请求,他又问众人道:“唐朝出现白绫布之事朕也听说过,目前大宋可有此物?”
宋庠微微欠身道:“启禀陛下,大宋丝绸产量很大,完全能满足中上层百姓的穿衣需求,至于底层百姓,有细麻布使用,所以这种昂贵不实用的白绫布就没有人需要了。”
“众卿可见过棉花?”赵祯又笑问道。
众人皆摇头,这时,范宁躬身道:“陛下,学生去年底在京城的胡人店里收罗,得到一些棉花,为了保暖,学生将它缝制在一件比甲内,现在就穿在学生身上。”
赵祯笑了起来,“看来你是有备而来!”
范宁也笑道:“与其空说千言,不如实干一事,学生愿意让陛下一观!”
赵祯点点头,对旁边内侍道:“赏赐范宁一件皮裘,让他换下比甲!”
内侍将范宁领到外面更衣,赵祯对庞籍语重心长道:“范宁每次出面都给朕一种清新之感,其实他的话也有道理,与其革新派和保守派为一些利益斗得头破血流,不如大家团结起来,开创更大的财富,那时国强民富,也不损害现有人的利益,朕很欣赏这种思路,他的话给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众人都暗暗吃惊,没想到天子对范宁的话看得这么重,不过大家也承认,范宁的话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庞籍欠身笑道:“其实范宁说的流求大岛微臣也听说过,用这座大岛来安置无地流民,只要能克服瘴气影响,倒是可以试一试。”
文彦博也笑着接口道:“瘴气倒不是问题,岭南那边经验丰富,微臣几年前也在考虑过这件事,既然澎湖列岛上已不少汉人,微臣建议先在澎湖岛上设立官府,然后,逐步把汉民移到流求大岛,五六年后,相信那边会有大的变化。”
“可以,考虑设澎湖县,这件事知政堂尽快拿出一个方案来!”赵祯一锤定音,借着今天面试的机会,确定了一件大事。
这时,内侍领着范宁回来了,内侍手中端着一只盘子,里面放着一件无袖比甲,黑缎子面料,看起来泡泡松松,是有点与众不同。
普通老百姓冬天穿的夹袄,盖的被褥,很多都是用木棉纤维来做填充料,棉花要到宋元时期才开始局部推广,至于全国大规模推广种植,那是朱元璋强制下令的结果。
赵祯看了看木盘中的比甲,笑道:“朕想看看棉花,就得剪开它了!”
“陛下请!”
赵祯拾起一把剪刀,直接剪开比甲,轻轻抖了抖,一簇簇洁白的棉花从比甲中滚落出来,赵祯拾起一团看了看,眼中充满了惊叹,又令内侍将木盘中棉花端给众臣看。
庞籍显然有点见识,他轻轻揉了揉棉花笑道:“比木棉更厚实,更细密,不知怎么长出来,亩产多少斤?”
范宁躬身道:“回禀庞相国,它是一种低矮的灌木,一亩大概产棉花五六百斤,喜欢光照充足,比较耐旱,很适合河北及中原地区种植。”
“一件冬衣需要多少棉花?”文彦博又问道。
“一件冬衣大概一斤左右,一床被褥,两斤就够了,还可以纺线织布,比麻布衣服舒服得多,对改善底层百姓生活有极大促进作用。”
范宁又向赵祯道:“陛下,富民之策无非就是衣食住行,棉花只是其中一个点,只要在这方面做好好文章,让棉花这样点多多出现,学生相信,十几年后,大宋必然会出现一派国强民富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