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炮火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完美文学 www.wm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空爆弹这玩意……虽然是好用但却不能常用。.
原因还要从其“空爆”的原理说起……顾名思义,空爆就是在空中爆炸的意思……其实早在二战前后就有许多军事专家发现炮弹的这一特点,也就是炮弹在到达目标的上空时爆炸对敌人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原理就跟在树林、竹林上来一顿炮火的恐怖杀伤力是一样的。
这道理是很简单,但要做到“空爆”却不容易。
因为炮弹可不是一个有智能的东西,它必须得接触到地面触发了引信后才会爆炸,不可能在空中自动爆炸,而且如果炸得早了还不行……炮弹的轨迹是抛物线,这要炸得早哪怕只是早了一点点,都有可能会在自己人头上炸开了。
于是军事专家就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用探杆,比如用时间引信计算好落地时间……但这些都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就是时间引信,计算好时间后再提前那么一点点引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有难度的,首先得要有十分详细的数据,也就是炮弹打到目标的准确时间,这一点我们是靠着之前的准备做到的,于是才有这一次使用空爆弹的效果。
但是就算是同一门炮用同样的参数打出的两发炮弹也不可能打到同一地方,有时甚至落地时间与轨迹都会有很大的偏差……这是由于远程炮火距离远,而在炮弹运动的这么长的距离的过程中,空气的湿度、风向、风气等都在随机影响炮弹的轨迹的原因。
于是,用时间引信也变成了一种不可靠的空爆……用一次、两次也许还行,而且还必须是离试射时的时间间隔不太远的,时间隔得越久风向等改变的可能就越大,时间也就越不可靠,空爆弹也就越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这个问题后来是解决了,那就是在每发炮弹里都装上电子测高仪……这样炮弹就会准确的在目标上空爆炸,但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炮弹的成本……这炮弹一打出去往往都是成百上千枚的,咱们现在还是个穷国自然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再加上我国的装备大多是走苏式路线,其装备思路就是为了数量可以牺牲一定的质量……于是乎,这种装有电子测高仪的空爆弹在这时代也就无法大批量的装备了。
这就使我军的空爆弹很快就转成了普通榴弹……越军也感觉到了这个变化,马上就加快了朝我军高地进攻的步伐,同时越军的炮兵也加入了战斗,于是双方的炮火立时就把518.6高地前前后的炸得一片纷乱,很快就分不清哪些是越军的炮弹哪些是我军的炮弹。
其实这也是越军炮兵的一种手段……只有用炮火扰乱我军的视线,让我军的炮兵观察员分不清敌我炮弹……这样才能阻止炮兵观察员引导炮兵再次对冲锋的越军发射空爆弹。
于是乎,没过一会儿空中就到处都是炮弹的呼啸,到处都是弹片在乱飞,空气中浓重的硝烟味几乎都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就是518.6高地的缺点……我们对于越军炮兵来说是正斜面,也就是说越军所有的炮弹和火力对我们来说都是威胁……这道理就像我们进攻518.6高地是一样的,越军的迫击炮、无后座力炮,甚至是各式机枪都能很轻松的打上我军阵地,威胁到我军战士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法像越军一样退到山顶阵地或是退到反斜面去避弹。原因很简单,山顶阵地面积太小,根本就容不下我们这么多人……如果硬要挤上去的话只会集结成一堆成为越军很好的目标。
至于反斜面嘛……咱们现在实际上已经是被越军给包围了,两面都有越军的进攻,也就是说哪一面都不会是反斜面,甚至还可以说朝向中国的那一面更为陡峭、更多石头、更不适合作战。
于是我们就只有在这里硬捱着越鬼子打来的各种火力。
不过好在我军在越军到来之前就已经构筑好了各种工事,战壕、猫耳洞、交通壕……甚至还有许多岩洞都被我们利用起来做为藏兵洞和弹药库……这岩洞上头可是有厚厚的土层,而且下方还有坚硬的岩石支撑着,就算是越军的远程火炮也拿它们没有办法……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岩洞洞口与交通壕相连,等越军炮轰时就排着队往里躲……外面就丢几个哨兵观察越鬼子的情况就可以了。
越军的弱点呢……就是除了远程炮火之外基本就没什么重装备,公路被我军炮火封锁了嘛,那什么坦克、汽车全都过不来了,还有重型迫击炮、无后座力炮、重机枪、高射机枪等无疑就少了许多……
其实这些玩意本身并不是很重,比如100迫击炮全炮重73千克,同样也是分成炮身、炮架、底坐三个部份让三个人背,82炮全炮重35千克也是分给三个人背……这区别实际上并不是很大。
关键是在于炮弹……100迫击炮每发炮弹重2迫击炮每发炮弹重3.16千克……也就是说同样的运力运两枚重迫击炮炮弹上来就可以运五枚轻型迫击炮炮弹。再加上这仗一打起来少说也要几百枚炮弹,于是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差太多了。
同样的道理决定了越军不敢也不能带太多的重机枪、高射机枪这些玩意上来,并不是说带不上来,而是因为后勤的运力有限,就算带上来了也是有枪无弹……
这也就是交通对战争的重要姓,一旦交通受到了限制,那么在战场上的表现不但会影响到反应速度,还会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不过幸好是这样……否则我们就要在这518.6高地上承受更大的火力压制了。
现在,越军只能凭借着他们手中有限的轻重武器朝我军发起进攻,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远程火炮能正对着我军阵地打……但越军如果要发起冲锋的话远程火炮总有要停的时候,否则炮弹可不认人,一样也会炸到他们自己身上。
果然没过多久炮声很快就少了许多……这里说的少了许多,是因为轰炸还在继续,只不过大多数是我军的炮兵在轰炸。
“嘀嘀嘀……”岩洞外传来了几声急促的哨声,于是各连的干部很快就把战士们从岩洞中拉了出去。
我的指挥部是在一个相对读力的小岩洞,之所以选择小岩洞一是因为指挥部人员并不是很多,除了我和几个参谋外也就是通讯员和警卫员了,另一个原因是上过战场的我知道岩洞其实越小越安全,就像猫耳洞也不适合挖得太大一样的道理。
我拿着望远镜跑出岩洞趴在战壕上一望……这时恰好有一枚照明弹打到了半空,于是战场就在我面前一览无遗……一个个越军端着枪猫腰冒着炮火朝我军阵地冲锋,他们也不愧是被称作王牌部队的320师,个个动作都十分敏捷,而且对炮火的判断也十分准确……在我的望远镜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每当他们在弹坑里趴下或是卧倒后,附近总是会有几颗炮弹炸开。
这就是老兵的表现,据说老兵是这么判断炮弹的……如果炮弹的呼啸是尖锐刺耳,那么它的炸点就比较远,根本不用担心,但如果略带低沉像是喘着粗气似的,那不用想了……这炸点就在附近。
当然,战场上的经验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知道这种两种啸声本来就区别不大,而且还要在各种炮弹炸成一团各种噪声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分辩……那就非得的身经百战的战士才能做得到了。
我们眼前这支越军似乎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因为他们已经成功的通过了我军炮火封锁并进入了炮火死角——已经成为废墟的桐棉。
越军并没有忙着进攻,而是趴在山脚下挖着单兵掩体和工事……这当然也是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进攻讲究连续姓,只有持续不断的进攻才能给敌人造成压力同时也是有意义的。否则的话,敌人可以在进攻中断的时候从容补充弹药、替换伤员或是补充火力缺口。
越军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集蓄足够的兵力然后再对我军防线发起冲锋……
“营长!”赵敬平在旁边问着我:“要不要给他们来一下?”
我知道赵敬平的意思,我们的第一道防线距离桐棉不过四百米……之所以是这个距离为的就是能够以火力控制山脚与高地之间的转折点……这个部位才是敌人冲锋速度由快转慢(地势由平地转为上坡)同时也是炸药包或是手榴弹有可以滚到并停下来的位置……所以这条线在以前的战场上被称作“死亡线”,只是由于后来火炮的发展,高地防守更多的是靠向“山顶阵地”和“反斜面”来防御的,所以“死亡线”也就有些名不副实了。
换句话说,就是位于桐棉的越军在我军轻、重机枪的射程之内,我们可以用火力干扰越军的动作。
但我却摇了摇头,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下令:“让炮兵停止射击!”(未完待续。)
空爆弹这玩意……虽然是好用但却不能常用。.
原因还要从其“空爆”的原理说起……顾名思义,空爆就是在空中爆炸的意思……其实早在二战前后就有许多军事专家发现炮弹的这一特点,也就是炮弹在到达目标的上空时爆炸对敌人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原理就跟在树林、竹林上来一顿炮火的恐怖杀伤力是一样的。
这道理是很简单,但要做到“空爆”却不容易。
因为炮弹可不是一个有智能的东西,它必须得接触到地面触发了引信后才会爆炸,不可能在空中自动爆炸,而且如果炸得早了还不行……炮弹的轨迹是抛物线,这要炸得早哪怕只是早了一点点,都有可能会在自己人头上炸开了。
于是军事专家就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用探杆,比如用时间引信计算好落地时间……但这些都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就是时间引信,计算好时间后再提前那么一点点引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有难度的,首先得要有十分详细的数据,也就是炮弹打到目标的准确时间,这一点我们是靠着之前的准备做到的,于是才有这一次使用空爆弹的效果。
但是就算是同一门炮用同样的参数打出的两发炮弹也不可能打到同一地方,有时甚至落地时间与轨迹都会有很大的偏差……这是由于远程炮火距离远,而在炮弹运动的这么长的距离的过程中,空气的湿度、风向、风气等都在随机影响炮弹的轨迹的原因。
于是,用时间引信也变成了一种不可靠的空爆……用一次、两次也许还行,而且还必须是离试射时的时间间隔不太远的,时间隔得越久风向等改变的可能就越大,时间也就越不可靠,空爆弹也就越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这个问题后来是解决了,那就是在每发炮弹里都装上电子测高仪……这样炮弹就会准确的在目标上空爆炸,但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炮弹的成本……这炮弹一打出去往往都是成百上千枚的,咱们现在还是个穷国自然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再加上我国的装备大多是走苏式路线,其装备思路就是为了数量可以牺牲一定的质量……于是乎,这种装有电子测高仪的空爆弹在这时代也就无法大批量的装备了。
这就使我军的空爆弹很快就转成了普通榴弹……越军也感觉到了这个变化,马上就加快了朝我军高地进攻的步伐,同时越军的炮兵也加入了战斗,于是双方的炮火立时就把518.6高地前前后的炸得一片纷乱,很快就分不清哪些是越军的炮弹哪些是我军的炮弹。
其实这也是越军炮兵的一种手段……只有用炮火扰乱我军的视线,让我军的炮兵观察员分不清敌我炮弹……这样才能阻止炮兵观察员引导炮兵再次对冲锋的越军发射空爆弹。
于是乎,没过一会儿空中就到处都是炮弹的呼啸,到处都是弹片在乱飞,空气中浓重的硝烟味几乎都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就是518.6高地的缺点……我们对于越军炮兵来说是正斜面,也就是说越军所有的炮弹和火力对我们来说都是威胁……这道理就像我们进攻518.6高地是一样的,越军的迫击炮、无后座力炮,甚至是各式机枪都能很轻松的打上我军阵地,威胁到我军战士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法像越军一样退到山顶阵地或是退到反斜面去避弹。原因很简单,山顶阵地面积太小,根本就容不下我们这么多人……如果硬要挤上去的话只会集结成一堆成为越军很好的目标。
至于反斜面嘛……咱们现在实际上已经是被越军给包围了,两面都有越军的进攻,也就是说哪一面都不会是反斜面,甚至还可以说朝向中国的那一面更为陡峭、更多石头、更不适合作战。
于是我们就只有在这里硬捱着越鬼子打来的各种火力。
不过好在我军在越军到来之前就已经构筑好了各种工事,战壕、猫耳洞、交通壕……甚至还有许多岩洞都被我们利用起来做为藏兵洞和弹药库……这岩洞上头可是有厚厚的土层,而且下方还有坚硬的岩石支撑着,就算是越军的远程火炮也拿它们没有办法……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岩洞洞口与交通壕相连,等越军炮轰时就排着队往里躲……外面就丢几个哨兵观察越鬼子的情况就可以了。
越军的弱点呢……就是除了远程炮火之外基本就没什么重装备,公路被我军炮火封锁了嘛,那什么坦克、汽车全都过不来了,还有重型迫击炮、无后座力炮、重机枪、高射机枪等无疑就少了许多……
其实这些玩意本身并不是很重,比如100迫击炮全炮重73千克,同样也是分成炮身、炮架、底坐三个部份让三个人背,82炮全炮重35千克也是分给三个人背……这区别实际上并不是很大。
关键是在于炮弹……100迫击炮每发炮弹重2迫击炮每发炮弹重3.16千克……也就是说同样的运力运两枚重迫击炮炮弹上来就可以运五枚轻型迫击炮炮弹。再加上这仗一打起来少说也要几百枚炮弹,于是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差太多了。
同样的道理决定了越军不敢也不能带太多的重机枪、高射机枪这些玩意上来,并不是说带不上来,而是因为后勤的运力有限,就算带上来了也是有枪无弹……
这也就是交通对战争的重要姓,一旦交通受到了限制,那么在战场上的表现不但会影响到反应速度,还会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不过幸好是这样……否则我们就要在这518.6高地上承受更大的火力压制了。
现在,越军只能凭借着他们手中有限的轻重武器朝我军发起进攻,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远程火炮能正对着我军阵地打……但越军如果要发起冲锋的话远程火炮总有要停的时候,否则炮弹可不认人,一样也会炸到他们自己身上。
果然没过多久炮声很快就少了许多……这里说的少了许多,是因为轰炸还在继续,只不过大多数是我军的炮兵在轰炸。
“嘀嘀嘀……”岩洞外传来了几声急促的哨声,于是各连的干部很快就把战士们从岩洞中拉了出去。
我的指挥部是在一个相对读力的小岩洞,之所以选择小岩洞一是因为指挥部人员并不是很多,除了我和几个参谋外也就是通讯员和警卫员了,另一个原因是上过战场的我知道岩洞其实越小越安全,就像猫耳洞也不适合挖得太大一样的道理。
我拿着望远镜跑出岩洞趴在战壕上一望……这时恰好有一枚照明弹打到了半空,于是战场就在我面前一览无遗……一个个越军端着枪猫腰冒着炮火朝我军阵地冲锋,他们也不愧是被称作王牌部队的320师,个个动作都十分敏捷,而且对炮火的判断也十分准确……在我的望远镜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每当他们在弹坑里趴下或是卧倒后,附近总是会有几颗炮弹炸开。
这就是老兵的表现,据说老兵是这么判断炮弹的……如果炮弹的呼啸是尖锐刺耳,那么它的炸点就比较远,根本不用担心,但如果略带低沉像是喘着粗气似的,那不用想了……这炸点就在附近。
当然,战场上的经验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知道这种两种啸声本来就区别不大,而且还要在各种炮弹炸成一团各种噪声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分辩……那就非得的身经百战的战士才能做得到了。
我们眼前这支越军似乎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因为他们已经成功的通过了我军炮火封锁并进入了炮火死角——已经成为废墟的桐棉。
越军并没有忙着进攻,而是趴在山脚下挖着单兵掩体和工事……这当然也是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进攻讲究连续姓,只有持续不断的进攻才能给敌人造成压力同时也是有意义的。否则的话,敌人可以在进攻中断的时候从容补充弹药、替换伤员或是补充火力缺口。
越军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集蓄足够的兵力然后再对我军防线发起冲锋……
“营长!”赵敬平在旁边问着我:“要不要给他们来一下?”
我知道赵敬平的意思,我们的第一道防线距离桐棉不过四百米……之所以是这个距离为的就是能够以火力控制山脚与高地之间的转折点……这个部位才是敌人冲锋速度由快转慢(地势由平地转为上坡)同时也是炸药包或是手榴弹有可以滚到并停下来的位置……所以这条线在以前的战场上被称作“死亡线”,只是由于后来火炮的发展,高地防守更多的是靠向“山顶阵地”和“反斜面”来防御的,所以“死亡线”也就有些名不副实了。
换句话说,就是位于桐棉的越军在我军轻、重机枪的射程之内,我们可以用火力干扰越军的动作。
但我却摇了摇头,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下令:“让炮兵停止射击!”(未完待续。)